关于我们
书单推荐
新书推荐
国学进中学教材,后果堪忧
发布者:中教馆配中心 发布时间:2015/4/24

    不久前,在网上看到新京报的一则消息。《道德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所谓“国学”经典将进入高中教材,《道德经》还将全原文讲解。不知是真是假,真想向教育部问个究竟。如果是真的,我们不能不为后代而感担忧。

  为什么?所谓的“国学”热了,热在时下社会对价值观的缺乏。但,“国学”的传播真的能解决这个问题吗?不能。所谓的“国学”包含两个部分,古人的经典和后人对其文字的释义。经典在时间上有先后,《道德经》是最早的,起于老子。但是,《道德经》现今流传的版本已不全是老子的原文,有变异文字,有篡改字句,也有后人因错误理解而生出的衍文。孔子对老子文的理解是有问题的。一些问题留在了《论语》中,并在后来的《孟子》、《大学•中庸》中加流传以和放大。严格地说,儒家经典算不上学说,大多是零散破碎的处世箴言。
  自春秋战国起,前人的思考大多围绕着权力的获取和围护而进行,围绕着皇家的权力和社会的利益之间的平衡而进行,围绕着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平衡而进行。这个现象暴露在《道德经》最终版本的文字当中,漫延在《说文》和《康熙字典》中,也漫延在后来的古汉语研究中,最终彻底埋葬了以老子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上古祖先对人类社会关系的思考。自汉代起至今日,所谓的“国学”,由于趋利的惯性,始终没能摆脱没有思想主干的玄学漫谈。
  人类文明的进步,其实质是思想的进步。思想的过程靠的是思维逻辑和语言逻辑。当今的国学大家们阐释《道德经》,哪怕任何一个章节,有谁能拿得一个经得起逻辑、语法和价值观推敲的东西?
  本人用逻辑推理,语法查验,版本追溯、文字考证和价值考量的方法,对《道德经》做了长达八年的研究。得出的结果与流行的释义的有着骇人听闻的差别。仅举一例,老子在第8章提出“上善若水”。句子为祈使句,相当于英文采用动词原型的命令式。上,动词,把什么视为重要或至要的意思。善,名词,善心的意思。这句话的译文是,要把善心视同水一般重要。这句话告诉我们的是:水,对生命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善心对人,如同水对生命一样,是不可或缺的。遗憾的是,千年流传下来的释义是:上等的善(或上善的人)像水一样。
  整个章节讲的是善心对人的行为的重要性,可是流传千年的释义从“善”字当中看到的却是“智”,将老子关于行为动机的论述说成了行为艺术。以下,请大家把其中“居善地,心善渊,予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的两种译文做个比较:
  本人的译文:
  人有善心,态度谦逊。人有善心,心胸宽广。人有善心,待人有善。人有善心,言尔守信。人有善心,理政得当。人有善心,行必利人。人有善心,动必适时。
  陈鼓应的译文:
  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待人善于真诚友善,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说话善于遵守信用,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陈鼓应先生可谓当今道学的旗手。他的译文经得起推敲吗?他的译文不过是千年流传的释义的新版,而类似的新版如今成层出不穷。如此的所谓“国学”灌输给年青一代,其后果实在令人担忧。为了“中国梦”,更为了中华民族的未来,所谓的“国学”进中学教材,是不是应该缓一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