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地震概论》的修订版,地震概论是北京大学本科生素质教育通识课程地震概论的教材,是介绍和研究地震这种常见的自然现象的,共分十章。第一章介绍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发展简史;第二章研究地震波的类型及其性质;第三章叙述地震波传播理论;第四章介绍地球内部的结构;第五章研究地震发震的机理;第六章讲述地震仪的工作原理以及地震基本参
本书针对地震前地壳变形观测中的问题,介绍了地壳变形的观测原理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并首次提出了深部流体对地壳变形影响的理论框架。通过系统分析大震前形变异常的时空分布特点,探明了不同时间尺度下变形加速与地震断层、震级及发生时间之间的关系,并发展了基于时间依赖的地震预测方法。这些研究对于揭示地壳变形观测的物理意义、多方位理解地
《大地震应急响应:天空地一体化监测技术》聚焦我国大地震灾害应急评估技术发展,系统阐述了空天地一体化灾情快速调查体系的创新与实践。针对大地震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的特点,而当前灾情评估存在数据获取滞后、多源数据融合不足等瓶颈问题,通过整合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摄和地面调查数据,《大地震应急响应:天空地一体化监测技术》构建了依托“
本书系统介绍了基于地震资料进行构造样式、层序地层结构、岩相、沉积环境、古地貌、沉积体系、储层分布和含油气性研究的原理与方法。详细介绍了将地震与地质相结合的基础知识体系、细分地震岩相(地震可辨别的岩石类型组合)识别标志、基于波形分析的骨架岩相扫描解释技术(可用于砂岩储集描述和岩性圈闭追踪)、“岩相+环境+水流路径=沉积体
本书通过研究日本近代史上的三次大地震,包括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2011年的东日本大地震,深入考察了日本现代的灾难反应,从不断变化的地震准备和法规,到国家、县和市各级的紧急程序,最后是重建灾区和为下一次大灾难做准备的不断发展的措施,以期将大灾害的悲剧性影响降到最低。虽然每一次地震的事件(及其周
本书重点研究孕震构造环境、孕震构造、孕震断层构造、震源物理、震源机制、破裂动力过程、震源机制、地震异常与风险评估、预测方法探索、地震灾害特征与成灾机制、地面运动预测以及先进技术。本书可供地震学和地球物理等专业的科研人员和高校师生参考。
《中国强震震中分布图(1∶400万)——公元前23世纪至公元2021年》是在《中国强震震中分布图(1∶400万)——公元前23世纪至公元2010年》的基础上,补充2010年以来的强震震中资料而成,是第六代全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基础图件之一。本图显示了全国范围内强震震中分布情况。它可为认识历史破坏性地震的震害分布,评估特
卫星跟踪卫星技术探测全球物质分布及其迁移变化的难点和核心问题之一是利用探测数据反演全球高精度重力场及其变化,本书对相关理论、方法和技术进行系统阐述。全书梳理卫星重力反演的发展历程、理论基础和数据处理流程;从数据预处理、重力场解算和时变重力场后处理三个层面阐明卫星重力反演与应用的关键数据处理技术;重点剖析加速度计和星间距
本书系统论述地面重力勘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介绍地面重力资料测量仪器及测量方式,分析重力异常的获取方式及不同类型重力异常的特点,论述布格重力异常、自由空间重力异常和均衡重力异常的地质地球物理意义;重点论述山区重力异常曲化平、重力异常密度反演与约束反演等方法的基本原理与技术措施,并通过模型分析对本书涉及的处理方法进行对比分
本书解析了干热岩能量获取及利用的关键科学问题,归纳总结了国内外干热岩勘查与开发利用的研究现状,介绍了干热岩地热资源勘查与靶区优选、干热岩能量获取方法与测井技术、压裂监测与人工储层裂隙网络评价、热储内多场耦合流动传热机理与取热性能优化、干热岩发电及综合利用技术方案与经济性评价等关键技术,并对干热岩地热能开发技术瓶颈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