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地球化学(第二版)》首先介绍了油气地球化学的学科发展、演化、意义,油气成因理论的形成、发展,油气地球化学的主要分析方法;之后系统地介绍了有机质的产生、沉积及组成,有机质的演化及其影响因素,油气的生成及成烃模式,生物标志化合物及其地球化学意义,石油、天然气的组成、分类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地球化学原理
本书是已故著名历史学家汪熙先生的论文集,收入了汪熙先生在近代史领域和经济史领域,以及对外关系等领域的代表作品。
增强防震减灾意识,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提高自救互救技能,既是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防震减灾工作的迫切需要。为此,从2009年起,我国将每年的5月12日定为“防灾减灾日”。2010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实施意见》(川府发[2010]28号)明确提出,各地区要加强全民防震减灾宣传教育,
本书精心设计了18道测绘程序设计试题,其中6题源于真实考题。试题分为基础篇和高级篇。基础篇的难易程度相当于夏令营、研究生复试考试,以及测绘程序设计期末上机测试。高级篇的难度相当于测绘程序竞赛。
地应力、裂缝测试技术在石油勘探开发中的应用(第二版)
《柴达木节水型盐湖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技术》针对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面临的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脆弱的困境,围绕柴达木节水型盐湖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技术开展了理论研究与技术研发。主要内容是对课题成果的凝练与提升,旨在作为国务院批准建设的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工程的重要支撑技术,能够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水资源保障、生态的保护、
本标准规定了大地测量控制点坐标转换到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技术要求,包括重合点选取、坐标转换模型、转换方法、精度评价等。本标准适用于地方独立坐标系、1954北京坐标系、1980西安坐标系、WGS-84坐标系以及ITRF框架下的大地测量控制点向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坐标转换。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国家测
本书系统介绍了误差理论的基本知识和测量平差的基础方法,简要介绍了近代平差的原理。全书分十二章,内容包括观测误差、协方差传播规律、测量平差概述、条件平差、附有参数的条件平差等。
近几十年来西北太平洋及其边缘海环流研究得到国家和海洋学界的高度重视,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随着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成果对将这一领域的研究引向深入以及对其他相关领域研究的渗透愈来愈显珍贵。《西北太平洋及其边缘海环流》文集共分4卷,收录了袁耀初等为作者、发表时间自1980年至2017年预估的论文203篇。这些论文反映
本书主要介绍了油气田开发过程中储层保护与改造技术。本书从油气储层工程地质特征研究出发,详细阐述了油气储层损害评价方法,分别描述了孔隙型、孔隙裂缝型和裂缝型储层保护钻井技术。在储层改造技术方面分别阐述了砂岩、碳酸盐岩和页岩的储层改造技术,最后对油气储层改造领域新发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