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基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第三工作组报告和综合报告有关结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进程发展,从气候变化问题切入,介绍了全球气候治理制度体系发展、行动进程,阐述了气候变化与碳中和的关系及其背景,进一步分析了全球碳排放趋势,以及各国实现碳中和的政策措施和能源转型
二十四节气纪年法的完整、科学记载,出自《淮南子·天文训》,至今已经2164年。二十四节气纪年法,是淮南王刘安和八公等的伟大发明创造。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遗”名录。二十四节气纪年法的科学依据,是根据北斗斗柄、月亮、太阳、二十八宿标示的度数、十二音律和地球的运行规律,而研制出来的
近百年来,全球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年代际气候事件,引发了严重的自然灾害,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安全。然而,目前对气候年代际变化机制的认识还不深入。本书从历史时期多尺度气候变化的背景出发来探讨年代际气候变化的特征与成因,利用古气候重建资料辨识多尺度气候变化背景下气候年代际波动变化及极端气候事件的特征;利
本书是一部跨经济学、管理学、环境学与系统科学等多学科研究的专业著作,构建了一个包括经济、能源和气候等多模块的综合模型,针对中国应对气候挑战及其响应行动的特点,在综合模型构建和策略组合分析理论、方法及实践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研究。本书基于多角度评价指标,从成本有效性和成本收益性两方面评估地区气候政策的减排表现,同时探究适应类
丛书简介: 在中国教育部的支持下,北京大学与国内外多所中学联合启动的“亚洲青少年交流计划”自2021年开始,接收来自国际高中学生共同参与线上课堂,相互学习、共同探讨。此项计划不仅凝聚了教育、科技界的智慧和资源,而且着眼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次大学与中学深度融合、共同育人的创新尝试,致力于在真实的科研课题学习与实践中
本书是中国气象先生宋英杰关于二十四节气研究的新作,凭借多年强大的专业积累和知识功底,从气象学角度,从以气候大数据为基础的图表切入,结合文学的笔法+气象学的算法,来为读者展示二十四节气的知识,既有多年来气候数据的科学分析、专业图表的直观展示,又有对于传统知识、风俗文化的搭配讲解,讲述中国的四季变换,呈现我们这个时代对节气
本书将节气等自然时空与置身其中的人格规定做了说明,第一次说明人在时间中的使命、义务和人格成就。作者对每一节气都从一个侧面切入中国的历史、习俗和生存之道,对二十四节气中众多的物候以及它们在中国历史、文化上的意义,在中国人千百年间日常生活中的意义,作了精彩的介绍;又从现代人的视野出发,理性地分析了时间的功能,证实中国人将律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的伟大科学创造,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以南小天这一卡通人物形象为主角,通过南小天与各节气特有卡通人物和动植物形象的互动故事,向读者介绍了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含义和民间习俗,以及每个节气的气候特征和相应的饮食起居注意事项,着重介绍了每个节气可能遇到的气象灾害及其应对方法,对于农业生产和
本书系统分析了西北干旱区过去半个多世纪的气候变化特征,从冰川、积雪变化、地表径流过程、陆地水储量以及生态系统变化等全面分析了气候变化对西北干旱区水文、水资源及生态环境的影响,从用水结构、水资源利用效率等解析了农业供需水变化,评估了西北干旱区水资源承载力,提出了要进一步挖掘水资源潜力,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大生态保护修复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联合实验室编撰的第16部“气候变化绿皮书”,本书聚焦“双碳”目标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新形势,从不同侧面展现我国以落实“双碳”目标为引领,加快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政策和行动,对关心气候变化、“双碳”目标和绿色低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