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充分挖掘季节降水预报的有效信息,是延长流域水文预报预见期、提高预报精度的重要途径。相比于传统的水文-气象遥相关统计预报,全球气象模型描述了气候系统内部复杂的物理过程,具有明确的物理机制,同时具有丰富的时间尺度和较长的预见期。然而,季节降水预报效果往往存在很强的时空变异性,限制了预报产品的应用。本文的主要目标是挖掘全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对时空概念的综合理解,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哲学和人文思想,也体现着自然气候变化和生产生活活动的普遍规律。它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本书以相关的古代绘画和诗歌作品为素材,有机的串联起一个季节轮回周期,构建起一个全
本书从节气的由来,相关的气象物候、农事活动、民间风俗、养生等方面,对二十四节气做了系统的介绍和解读,帮助读者了解中国独特的历法分类,以及节气对生活、农事生产等方面的影响。
气象学与气候学(第四版)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表达了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独特的时间观念,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被国际气象学界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目录。本书并不限于对二十四节气的知识介绍,而是从文化的角度,以文学的语言,描写并礼赞二十四节气
本书从场资料分析、数据同化、统计降尺度、不确定性评估等角度出发,介绍了气象预测的技术背景、理论基础与建模步骤,并提供了Python代码算例以方便读者理解模型并重现结果。全书共包含6章,组织结构如下:第1章分析了气象预测的研究进展与关键问题;第2章阐述了气象预测的计算环境配置;第3章介绍了气象预测场资料分析方法与Pyth
气象信息处理与应用
本书为画册类图书。本书以一年四季中的二十四个节气为时间主线,将其他重要的传统节日插入相邻的节气之中,以此做为时空交叉的人文基础及语境背景。全书两大板块构成是:文化学者谭汝为教授对四时节令,从气候、农事、养生、民俗、诗词等侧面,进行文化阐释,同时辅以四季中二十四节气的相关绘画作品;红学专家赵建忠教授对画家彭连熙精心绘制的
为了争取在我省建立国家级面向南亚东南亚应对气候变化的区域国际合作平台,培养一支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专业化团队,进一步提升我省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影响力,本选题以云南省生态环境厅下达的《中国(云南)与南亚东南亚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机制构建及系列活动》项目为依托,围绕中国(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机制构建
本书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农业灾害天气基本类型及影响特点,是开展防灾减灾技术工作的基础知识概要,按照从春至冬的时间线,共介绍了20种灾害天气类型,方便读者了解我国灾害天气的发生规律、主要类型及发生特点;第二部分介绍各类灾害天气对小麦、玉米、水稻三大主要粮食作物的影响和危害,及相应的防灾减灾技术;第三部分介绍各类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