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回顾了国际大洋钻探计划的历史和运作模式,以及过去50多年的主要科学成就。在2020年国际大洋钻探计划发布的面向2050年大洋钻探科学框架背景下,重点跟踪调研了截至2022年5月国际大洋钻探计划尚未实施钻探的近百份大洋钻探建议书的科学目标,并按照中下地壳和莫霍面钻探、海底构造与地球动力学、气候与海洋变化、地下水、天然
本书由海军医学特色研究中心的廖昌波等人编写。潜水气体的配制是一项重要的潜水保障工作,是保证潜水任务顺利安全完成的关键因素。本书中介绍了潜水气体的发展及应用、潜水气体的基本性质、潜水气体的组成、潜水气体的检测等基本知识,还重点详细介绍了潜水气体配制的计算方法、操作办法,以及管理要求。
本书是一本以自主式深海着陆车为研究对象,聚焦于作者团队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系统阐述了深海着陆车系统设计与优化、下潜与着底运动特性分析、路径规划与跟踪控制方法等。全书共八章,主要包括结构与系统设计、水动力分析与优化、下潜运动与着底稳定性、爬行运动特性研究、路径规划以及跟踪控制方法等方面的内容,并结合其应用潜力与发展前景进
2010年3月《海岛保护法》实施后,国家和沿海各省在《海岛保护法》基础上积极探索和实践了无居民海岛的开发。2011年4月,原国家海洋局公布了我国第一批可开发利用无居民海岛名录,名录涉及辽宁、山东、江苏、浙江、广东、广西、福建、海南等8个省区,共计176个无居民海岛。其中,海岛开发主导用途涉及旅游娱乐、交通运输、工业、仓
“海洋与人类社会”是南京大学开设的一门本科生通识课程,本书基于作者12年教学总结而成,力求涵盖海洋科学的重要知识点和理论体系。本书力求提高可读性,既从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地质学视角刻画海洋自然现象,也阐述后板块时代的海洋演化、全球气候变化、生命体系、数据分析方法论等内容,并论述海洋与人类社会的关联性,
本书利用甲骨刻辞、铜器铭文、考古资料,结合传世文献,对先秦海洋观形成的前提条件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先秦海洋观蓬勃发展时期诸子海洋观的争鸣、礼制思想体系下海洋观的成熟,进而全面系统地总结先秦海洋观的内容与特征,再重点考量先秦海洋观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以期助力中国古代海洋理论构建的研究。
本书为论文集,精选了海洋文化相关研究领域知名研究学者的学术论文11篇,选编的论文对海洋文化开展了多侧面的研究,涉及“海洋族群研究”“海洋历史文化”“东南亚历史文化”“古代海上交通”等方面,研究内容丰富,研究视角新颖,立论颇有见地,反映了海洋文化的发展历程,也显示了海洋文化的现状,对于进一步开展海洋文化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
本书是笔者参与的国家术语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主要对“航海科学技术”“船舶工程”“海洋科学技术”“水产”“信息科学技术”“测绘学”“石油”等涉海学科中含义相同或者高度相似的术语在不同学科中的英汉表述异同为研究对象。涉海术语承载大量航海科技信息,成为自然科学术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传统的科技术语翻译研究多侧重于英汉翻
本书系统阐述了海洋气象能力建设的意义、现状和需求、方案设计和预期效益风险等,内容包括绪论、国际海洋气象发展状况、我国海疆天气与气候特征、我国海洋气象能力建设现状、我国海洋气象发展短板与需求分析、我国海洋气象能力建设总体设计、我国海洋气象能力建设主要任务、我国海洋气象能力建设预期效益风险分析及对策。 本书中的发展现状、
虽然中外学者对“全球治理”“全球海洋治理”单独领域的研究都比较丰富,但对它们与主权之间关系的研究尚不充分。尤其对作为全球海洋治理核心要素之一的全球海洋治理规则与主权之间的关系研究尚有空白。针对以上研究现状和空白,本书开展了如下研究。 本书以全球海洋治理秩序中国家的地位和作用为研究对象,比较系统地梳理了全球海洋治理规则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