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气科学学科史以历史为主线,详细叙述了本学科在古代的发展,近现代本学科在中国的确立,包括学科建设、人才教育等多方面,其中涉及众多的本学科相关的学者、科研人员,同时研究了本学科的发生、发展、变化的社会文化背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等。全书共有上中下三编,并附有本学科发展大事记。本书是该类图书中尚属少见,具有极强的学术
本书是中国大学MOOC课程“地理信息系统概论”的配套教材。本书突出趣味性、科学性、特色性与时代感,旨在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提升其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本书首先介绍基本概念、地理空间参考系统、空间数据结构特征及空间数据质量、空间数据库、空间数据数字化表达与可视化、移动互联网GIS等内容,然后介绍
目前大地水准测量和沿水准线的重力测量实现水准网的国家,实际使用的是赫尔默特正射高度或莫洛登斯基正常高度。如何实现垂直基准统一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本书对赫尔默特正射高度和莫洛登斯基法向高度之间的转换进行了数值研究。结果表明,赫尔默特对正射高度的定义并不准确。为了减少由于应用赫尔默特正射高度产生的较大误差,提出了一种精确
本书系统介绍了基于地震资料进行构造样式、层序地层结构、岩相、沉积环境、古地貌、沉积体系、储层分布和含油气性研究的原理与方法。详细介绍了将地震与地质相结合的基础知识体系、细分地震岩相(地震可辨别的岩石类型组合)识别标志、基于波形分析的骨架岩相扫描解释技术(可用于砂岩储集描述和岩性圈闭追踪)、“岩相+环境+水流路径=沉积体
本书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川西稀有金属矿集区综合地质调查”及“四川九龙-可尔因大型锂资源基地综合调查评价”项目研究成果和川西80余年来稀有金属矿床研究成果的总结、凝练和提升。在总结全球稀有金属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别探讨了川西地区可尔因、甲基卡、九龙矿田的沉积岩、构造、侵入岩、变质岩特征及与稀有金属成矿关系,总结了区域成矿规
《南迦巴瓦地区岩石圈精细结构与浅部响应》系“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之南迦巴瓦关键区地球物理科学考察的总结性专著,亦系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地下结构和地震地质灾害研究之大成,由工作在青藏高原一线的科研人员共同撰写。《南迦巴瓦地区岩石圈精细结构与浅部响应》共7章,包括科考意义、目标、内容及区域地质背景的概述;野外观
本书是一本介绍太阳和日球层中与磁性有关的物理过程及其物理原理的书。本书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了这些物理过程的观测进展、理论进展和相关研究的历史背景,以近十年来的空间探测任务为线索,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太阳系内不同星体和区域的重要现象,以及当前探测任务的最新研究成果。
《气候变化检测与归因》系统阐述气候变化的检测和归因科学,从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入手,结合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的*新评估结果和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介绍对气候系统不同圈层、不同要素的检测和归因的*新认知,包括大气要素、大气环流、海洋,以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的检测和归因。
《海洋基础设施安全》紧扣我国海洋强国战略需求,以海洋基础设施面临的灾害形势为切入点,深入探究海洋灾害的成因、分布规律及对基础设施的影响。《海洋基础设施安全》详细剖析了海洋地震、海底滑坡、天然气水合物分解等灾害,揭示了海洋灾害链的演化机制与致灾机理,并对海底管线、海洋平台、海底隧道等关键基础设施的稳定性、失效机理及风险评
本书共设置7章,即矢量分析、引力场、静态电磁场基本规律、静态电磁场边值问题的解、时变电磁场理论、均匀平面波传播和电磁辐射。针对每一地球物理场,皆遵循“从源到场,以力观场,以势求场”的认知路径和学习方法,聚焦地球物理场的空间分布与变化规律。此外,本书还增加专业“延伸阅读”,体现与后续专业课程有序衔接;搭配地球物理场数值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