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介绍了传统文化中的二十四番花信风,以图文的形式将中国传统中的二十四节气和应季的二十四种花卉结合在一起,同时设置了童谣、节气小知识版块,便于读者进一步了解相关信息,有一定的科普性和艺术性。整本图书的表现形式也别具一格,小读者在翻页之间有一定的互动乐趣。
二十四节气源于中原农耕文化。中国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后,河南广大民众及有关部门,更加重视对二十四节气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在不同的城市建立了传习基地。《二十四节气文化读本》构建了二十四节气知识体系,诠释了知识体系具有鲜明的综合性和交叉性,具有相对独立的学科内涵与范畴,确定了二十四节气的定
本书详细介绍了二十四节气的起源,以及与之相关的历法、季节、物候、节令等内容,接着按春、夏、秋、冬的顺序介绍各个季节的节气知识,包括农事特点、农历节日、民风民俗、民间宜忌、饮食养生、药膳养生、起居养生、运动养生、常见病食疔防治、民间谚语、诗词鉴赏等。
本书是一本自然观察笔记,作者用明白晓畅、简约凝练的语言记录了每一个节气到来时大自然及人们生活的变化,引领快节奏生活中的读者感受节气的美丽和迷人,体悟顺应天时的慢生活的妙处,行文饱含对自然、对土地的深情,整本书读来亲切生动、清新雅致。本书是一本节气之书、美学之书,更是一本讲述中国传统智慧的文化之书。
本书从气温、降水、云雾、风等气象要素入手,介绍了黄山独有的山地气候特征,以及云海、日出、晚霞、彩虹、宝光、冰雪、黄山气象站等自然和人文气象景观,最后从负氧离子、夏季避暑、偏长的春秋季、茂密的植被和丰富的水资源等方面,介绍了黄山得天独厚、利于康养的优越气候环境。
本书共分5章,分别从大气圈(气温、降水、极端气候事件指数、天气现象)、冰冻圈(冰川、积雪、冻土)、陆面生态(地表温度、湖泊、植被、生态气候)和气象灾害及其影响方面揭示了20世纪中叶以来西藏自治区气候变化的科学事实,可为政府有效制定气候变化政策、提升气候变化业务能力、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宣传提供科学依据。
本书通过对大量科学研究结果的引用和概括,介绍了过去11000年内北极气候的历史,重点描述了20世纪下半叶之后的北极气候及其主要驱动因素,内容涵盖了大气环流、气候区划、辐射与能量收支、气温、云、湿度、霾等;此外还对未来北极气候变化的情景进行了展望。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以画册的形式,辑集《新中国气象事业70周年·云南卷》。画册选录了70年来云南气象事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瞬间,收录了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气象服务、气象业务、气象科技、气象管理的发展以及党建文明等方面的图片和内容,真实记录了70年来云南气象事业的发展足迹,展示了云南气象人的奋斗精神。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俄)
本书从宁夏气候、气象业务、气象科技与人才、气象事业管理、人物和荣誉等方面,记载了宁夏气象事业的历史和现状,反映了宁夏气象工作发展的全貌和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