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与人类社会”是南京大学开设的一门本科生通识课程,本书基于作者12年教学总结而成,力求涵盖海洋科学的重要知识点和理论体系。本书力求提高可读性,既从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地质学视角刻画海洋自然现象,也阐述后板块时代的海洋演化、全球气候变化、生命体系、数据分析方法论等内容,并论述海洋与人类社会的关联性,
本书利用甲骨刻辞、铜器铭文、考古资料,结合传世文献,对先秦海洋观形成的前提条件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先秦海洋观蓬勃发展时期诸子海洋观的争鸣、礼制思想体系下海洋观的成熟,进而全面系统地总结先秦海洋观的内容与特征,再重点考量先秦海洋观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以期助力中国古代海洋理论构建的研究。
《海洋史研究》是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创办的专业学术集刊,自2018年期每年出版两辑,每辑收入约20篇学术文章,设专题笔谈、专题论文、学术述评等栏目,根据学届关注点的变化收入相关的专题论文,体现了海洋史研究的学术前沿。2021年获得中国历史研究院学术性集刊资助。本辑是集刊《海洋史研究》(第十九辑),收入海洋史研究专题论文20
本书为论文集,精选了海洋文化相关研究领域知名研究学者的学术论文11篇,选编的论文对海洋文化开展了多侧面的研究,涉及“海洋族群研究”“海洋历史文化”“东南亚历史文化”“古代海上交通”等方面,研究内容丰富,研究视角新颖,立论颇有见地,反映了海洋文化的发展历程,也显示了海洋文化的现状,对于进一步开展海洋文化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
本书的主题是“海洋与人类文明”。文明作为一种社会形态,标志着文化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文明是其综合竞争力的体现。文明是我们人类自身发展的历史和进取的方向,每个人都应该深入了解。尽管海洋覆盖了地球约70%的表面积,但由于我们人类生活在陆地上,对海洋的了解往往十分有限。然而,海洋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却十分密切
本书系“南海海域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成果集成与应用研究”项目系列成果“南海及邻域海洋地质系列丛书”的海洋灾害地质学部分。本书从地球系统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论出发,根据近10年来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在南海及邻域开展的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及编图的基础上,以丰富的实测数据、图表和**的资料成果和研究方法,阐述了我
本书系统分析深海极端环境探测技术研究现状,研究现阶段国内外深海极端环境传感器技术、移动观测技术、原位探测与监测技术、海底观测网技术及深海极端环境探测典型案例,探索深海极端环境生化地质过程数值模拟技术及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形成一套适用于深海极端环境探测的技术体系。
本书对2023年中国海洋文化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总结,包括海洋意识教育、海洋文化产业、海洋文化研究、海洋考古、海洋纪录片、涉海组织等领域。以“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研究”项目正式被国家文物局纳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为契机,平潭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近年来完成了多项研究工作。国产海洋类记录片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10集大型
国际海道测量组织(英文缩写:IHO)于2001年,正式把开发“通用海洋测绘数据模型”(S-100)纳入工作计划,现已由IHO传输标准维护和应用开发(TSMAD)工作组开发完成,同时,也得到了来自海洋测绘、工业界和学术界的积极参与。2015年以来,S-100工作组(S100WG)进一步丰富完善了S-100内容。S-100
鼓起勇气,潜入未知的黑暗中,开启一段惊险的深海旅行!冰冷刺骨的海水中若隐若现的神秘亮光,冒着黑烟的海底“烟囱”四周活跃的海洋生命,还有那藏在海底的数座“沙漠绿洲”……深海,或许是地球上最可怕的地方之一。这里没有光亮,没有热源,无边的黑暗中时不时出现各种稀奇古怪的深海生物。准备好出发吧!隐秘的海底秘境,等你一一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