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庾村、蒲芦坞、民乐、银子山等典型矿床进行了控矿构造解析及成矿作用研究,深入分析构造与成矿交叉融合,总结其控矿构造特征与构造控矿规律,将研究成果付诸实践,开展了工程验证工作,扩大萤石矿产资源找矿成果,相继在鹤岭脚、黄泥山、外半山发现了一批有望达大型规模的萤石矿床,开创了浙北萤石找矿的新局面。
本书为了让孩子对二十四节气有初步地认识,以二十四节气的时间为序,从农事活动、节气小档案、节气谚语、物候、传统民俗、美食、动植物和神话传说等方面对每个节气进行了介绍,用童真的语言、有趣的故事展现节气流转之美,从多角度呈现中国传统文化风貌,带孩子走遍四季。本书有上百幅美丽而又有浓郁传统风格的图画,清新的画风、传神的描绘让读
大科学家讲小科普·木结构建筑改变了世界 中科院院士主编,顶级团队全流程参与,打造高品质科普作品
本书是一本由一个氢原子皮奥·辛普利乔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自己诞生后的经历和关于这个宇宙的科普故事书,例如它是如何与其他原子结合构成一个分子的,宇宙是如何从零变成现在这样的,恒星、行星乃至生物是如何形成的,等等。本书旨在成为小读者们的科学启蒙读本,激发小读者们的好奇心,帮助他们初步了解原子及电子等概念;同时也希望能激发他
本书讲述人类与宇宙关系的跨天文、历史等学科的科普读物。从用肉眼和想象去观望宇宙,到利用仪器来科学地探索宇宙,人类试图了解宇宙的历史,已经持续了4万年。有关宇宙的概念、太阳系、银河系甚至遥远的深空,这些知识想必大家都已经略有了解。我们这次将重心放在“人”的角度,从4万年前人类的观测记录到古典时代对天空的敬畏与信仰,再到文
本书是一本深圳地质科普读物,采用科普文字、实拍图片、实验数据等多种表现形式,大力宣传科学的世界观;力求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和形式,深入浅出地把艰深的专业知识介绍给读者。本书共分13章,既适合专业人员研读,也能满足地质爱好者和广大读者科普阅读的要求。
《东亚与东南亚传统社会的地图学史》为《地图学史》丛书第二卷第二分册、本册中译本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对以岩画、宇宙图、墓葬图为主的亚洲史前地图作一简要概括;其次是东亚地图学的总体介绍,对东亚地图学的范围、术语、内容、学术史、方法与手段以及地图图像与文本的关系等进行了高度概括。第二部分为中国地图学史、从政治文化、度量、
本书系统介绍了塔西地区陆相砂砾岩型铜铅锌矿床的成矿地质特征,并总结了该矿床的成矿模式。全书共分六章,其中第一章介绍了塔西地区区域地质特征,第二章到第四章分别叙述了萨热克式砾岩型铜矿床、乌拉根式砂岩型铅锌矿床和花园式砂岩型铜矿床的成矿特征,第五章论述了矿床的成矿作用,第六章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构建了矿床成矿模式。
《2016年度共享航次报告集》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船时共享航次计划在2016年度组织开展的各航次科学考察项目实施情况的报告合集。书稿为不同船时共享单位按照统一格式要求编写的报告汇编,涵盖了2016年我国海洋调查10个共享航次的调查报告。全书共分11章,第1章介绍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船时共享航次计划概况,第2章至第
本书是“中国顶尖学科出版工程·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科”系列丛书中的一本。本书主要利用历史文献资料,同时借助现代地理学研究成果、考古资料和实地考察资料,把古地图和现代地图作为时空参照,以宋代至明代为主要研究时段,兼涉宋代以前,以江淮关系为视角,探究淮扬运河堤岸闸坝体系形成过程中运河流向、水源和运湖关系等水文动态的演变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