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讲述人类与宇宙关系的跨天文、历史等学科的科普读物。从用肉眼和想象去观望宇宙,到利用仪器来科学地探索宇宙,人类试图了解宇宙的历史,已经持续了4万年。有关宇宙的概念、太阳系、银河系甚至遥远的深空,这些知识想必大家都已经略有了解。我们这次将重心放在“人”的角度,从4万年前人类的观测记录到古典时代对天空的敬畏与信仰,再到文
本书是一本深圳地质科普读物,采用科普文字、实拍图片、实验数据等多种表现形式,大力宣传科学的世界观;力求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和形式,深入浅出地把艰深的专业知识介绍给读者。本书共分13章,既适合专业人员研读,也能满足地质爱好者和广大读者科普阅读的要求。
《东亚与东南亚传统社会的地图学史》为《地图学史》丛书第二卷第二分册、本册中译本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对以岩画、宇宙图、墓葬图为主的亚洲史前地图作一简要概括;其次是东亚地图学的总体介绍,对东亚地图学的范围、术语、内容、学术史、方法与手段以及地图图像与文本的关系等进行了高度概括。第二部分为中国地图学史、从政治文化、度量、
本书系统介绍了塔西地区陆相砂砾岩型铜铅锌矿床的成矿地质特征,并总结了该矿床的成矿模式。全书共分六章,其中第一章介绍了塔西地区区域地质特征,第二章到第四章分别叙述了萨热克式砾岩型铜矿床、乌拉根式砂岩型铅锌矿床和花园式砂岩型铜矿床的成矿特征,第五章论述了矿床的成矿作用,第六章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构建了矿床成矿模式。
《2016年度共享航次报告集》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船时共享航次计划在2016年度组织开展的各航次科学考察项目实施情况的报告合集。书稿为不同船时共享单位按照统一格式要求编写的报告汇编,涵盖了2016年我国海洋调查10个共享航次的调查报告。全书共分11章,第1章介绍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船时共享航次计划概况,第2章至第
本书是“中国顶尖学科出版工程·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科”系列丛书中的一本。本书主要利用历史文献资料,同时借助现代地理学研究成果、考古资料和实地考察资料,把古地图和现代地图作为时空参照,以宋代至明代为主要研究时段,兼涉宋代以前,以江淮关系为视角,探究淮扬运河堤岸闸坝体系形成过程中运河流向、水源和运湖关系等水文动态的演变历程,
《余世存给孩子的时间之书》,分春夏秋冬(春生、夏长、秋收、冬藏)4册,内容基于余世存老师畅销书《时间之书》(第13届文津奖推荐图书),作者和绘者历时4年重新创作、打磨,一套为孩子讲述二十四节气的原创科普文学书。全书通过孩子能懂的语言和节奏,将二十四节气相关知识融入到家庭场景中,一问一答的方式将藏在二十四节气中的哲学道理
宇宙的尽头是什么?地球是宇宙中**有生命的孤岛?恒星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宇宙创生之初到底发生了什么?宇宙的未来是永恒的黑暗、寒冷、空无一物?这趟宇宙科学之旅中精选了12个最重要的主题:日心说和地心说、天文距离测量简史、标准烛光、银河系的大小、可观测宇宙的大小、宇宙膨胀、暴涨、宇宙大爆炸、宇宙微波背景、恒星的一生、暗物质
本书涵盖了从史前到公元2世纪前后的天文学历史。在第一章“史前天文学部分”,本书介绍了五处史前天文学遗存,距今4000~2万年不等。当中有先民对史前星空的刻画,也有与天文相关的建筑与墓葬,反映出在这一时期人类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天文知识。在本书第二章“古代早期天文学”中,作者选取古代埃及、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与古代中国的天文探索
板块俯冲带是地球区别于太阳系其他行星的重要标志,是地球圈层相互作用的关键纽带。它深刻影响了地球圈层之间物质和能量循环,对地球的宜居性演化起了重要作用。《板块俯冲带》阐述了板块俯冲带学科的科学意义与战略价值,总结了学科的发展规律与研究特点,论述了发展现状与发展态势,阐明了发展思路与发展方向,提出了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并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