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是对地理空间信息进行描述、采集、处理、存储、管理、分析和应用的一项新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空间技术的发展,GIS技术越来越深入地应用于测绘、资源管理、城乡规划、灾害监测、环境保护、国防建设等多个领域,迫切需要众多具有坚实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是高职高专测
本书集结了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的高质量文章,介绍了2023—2024年地质信息化领域理论研究、技术创新、成果应用等最新进展动态,让地质工作者进一步了解信息技术在地质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应用现状,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赋能地质调查,提升地质调查和科学研究的效率、水平。包括《从数字地质调查到智能地质调
本书是一本研究“地质勘查工程与生态修复”的学术用书,主要涵盖地质勘查总论、地质勘查编录、矿山生产勘探地质工作、土壤修复及生态修复技术、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与生态修复等内容,可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全书主要内容包括矿产地质勘查方法的性质和研究方法、坑探工程原始地质编录、污染物土壤修复、污染物植物修复、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与特征、矿
本书从全球视角出发,以大气和海洋两条通道为关键切入点,回顾了三大洋相互作用影响气候变化的过程、路径及物理机制的研究成果以及洋际相互作用对太平洋海洋灾害的影响与机理。总结了未来三大洋相互作用中亟须解决的问题,为未来这一气候变化领域前沿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指引和新思路。
在本书中,作者用形象化的比喻、生动的例子和简洁的语言介绍了现代宇宙学的前沿进展,试图让读者在熟悉一些基本物理概念的同时,也能大体了解现代宇宙学的精髓。全书共有10章,涉及暗物质、暗能量、黑洞、宇宙起源、天体起源和宇宙生命起源等内容。尽管篇幅不长,也没有涉及很多复杂艰深的物理概念,作者仍系统地搭建起了一个现代天文学和宇宙
本书内容分为四章,分别从全球海洋状况、中国海洋状况、近岸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以及影响中国海洋状况的主要因素四个方面给出海洋气候变化的最新监测信息,可为国家和沿海各地方政府及决策部门科学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基础支撑,为社会公众提供科普宣传基础信息,并满足国内外科研和技术交流需要。
《四川省地震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是在四川省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工程地震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工作的基础上编撰而成的,它系统地阐述了四川省地震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工作的各个环节及核心成果。全书共分为7个章节:第一章主要描述了四川省的地形地貌、人口与经济等基本概况;第二章主要分析了四川省地震构造背景;第三章主要描述了地震灾害风险评估
苏联科普作品内容丰富、体系完善,深深影响了叶永烈、高士其等老一辈科普作家。《北极熊科普佳作丛书》在20世纪70-80年代苏联优秀科普作品中遴选出了10本适合小学低年龄段儿童阅读的作品,以大幅彩图本和绘本为主,涉及航天、地质、金属、动物、时间等多个主题,书系作者均为苏联各领域资深、专业的科普大家,在文学创作和科学普及方面
本书对近年来甘肃省暴雨预报技术和方法进行整理,对产生暴雨的环流形势进行分型,对暴雨可能出现的落区及量级给出参考,以期为甘肃暴雨及其衍生灾害的预报预警工作提供支撑。
洪水灾害是我国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水利部针对防洪减灾提出了智慧水利的“四预”功能体系,对洪水预报的预见期和预报精度均提出较高要求。然而由于经济发展缓慢、地理位置偏远或地形地势复杂等客观因素,我国部分地区雨量站密度远低于世界气象组织建议值甚至未布设雨量站,严重阻碍了该类地区洪水预报工作的开展。随着卫星遥感等技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