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本书选取云南省新平县境内大红山铁铜矿床作为研究对象,围绕其矿床研究的赋矿岩石、成矿年代学、成矿物质来源、矿床成因机制四个关键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通过对矿区主要赋矿岩石宏观地质详细观察、室内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探针(EPMA)分析,厘定主要赋矿岩石并非火山岩,而是交代蚀变岩。同时运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MEXRF2
本书以华北克拉通南缘的济源、伊川、渑池、鲁山、舞钢等地出露的中元古代早期沉积兵马沟组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野外调查和沉积学方法、地球化学分析、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分析等方法,对其沉积年龄、沉积相特征、沉积的物源示踪与构造背景判别、早期盆地填充模式、早期沉积-构造演化,以及地层的划分等开展一系列研究,认为兵马沟组形成于中
本书围绕西北内陆流域天然水资源匮乏背景下地下水超采引发自然湿地和天然植被绿洲退化危机问题,介绍了该区地下水合理开发与生态保护面临的主要难题和战略目标、自然环境概况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重点阐述了干旱区地下水生态功能退化危机的演进特征与机制、不同类型区生态水位阈域和监测-预警与管控指标体系,诠释了原创的干旱区地下水功能评
天文学是一门令人着迷的科学,常常被认为遥不可及,实际上却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本小书里,作者将带领我们穿梭于时空之中,从古埃及王朝到21世纪,从罗马到巴黎,再到格林尼治。全书以一天24小时为线索,分为24章,每章提出一个日常生活中最常提及的问题,并以通俗的语言对此加以解释和概括,使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天
本书对如何在天气分析和预报中使用T-lnp图进行了介绍。在回顾热力学相关基础知识和深厚湿对流发生发展的天气及环境条件的基础上,介绍了T-lnp图的基本结构和绘制方法、大气静力稳定度的概念和判别方法、常用大气对流参数的定义和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探空订正方法。结合实例分析,说明了如何在实际天气分析和预报中应用T-lnp图。
本书对贵州省自然资源变化对生态影响遥感监测工作的组织实施、技术方法、指标体系等进行了凝练总结,分析了贵州省2017—2019年自然资源宏观变化情况,研究了贵州省自然资源变化对生态系统格局、质量、功能等产生的影响,分析了贵州省自然资源和生态变化特征,对贵州省自然资源变化监测技术研究和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
岩溶在中国分布广泛,贵州省地处我国西南岩溶发育的中心,碳酸盐岩大面积出露,强烈的岩溶发育使得区内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并由此引发了较多的岩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问题,严重阻碍贵州社会经济的发展。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长期以来以服务贵州工程建设为需求,坚持人与岩溶环境和谐共生,在保护岩溶环境的前提下发展贵州经济。
本书集结了作者近年来通过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多种钙钛矿结构氧化物在掺杂和应变作用下的结构、电磁和极化性质的研究成果,主要采用第一性原理的杂化密度泛函、广义梯度近似(GGA)和GGA+U等方法计算预言掺杂钙钛矿氧化物中出现绝缘体-金属转变、反铁磁-铁磁转变和极化金属性等物理性质,解释重要的实验现象并阐述相关机制,研究成果具
本书主要探讨了如何通过景观规划设计的手段提高物种多样性,并对遭到破坏的湿地生态系统进行修复。书中以天津大黄堡湿地、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及官港森林公园为参考场地,以七里海古潟湖湿地为验证场地,调查分析了每处场地中不同栖息生境内的鸟类丰富度情况及相关环境因子。根据环境因子对鸟类丰富度的影响,结合鸟类对生境环境的偏好,从生态
本书从雷电灾害发生的机制,总结和归纳新疆全域雷电灾害特点和起因,阐述了新疆近10年雷电灾害特征,通过对雷电灾害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类,分析其类型特点和区域性分布、雷电活动规律等,并对雷电防御措施进行了介绍,相关成果用于指导防雷减灾工作的正确部署、科学安排,尽可能地降低雷电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以及造成的损失,为雷电灾害综合防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