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介绍广西地形的基本概况、广西盆地构造演化过程、广西盆地形成的背景、广西盆地沉降及沉积史等。同时,对广西的泉、地下河、地质灾害、地表水系等交错造就的自然地貌,以及在各地繁衍生存的各类型生物群落进行系统的阐述。本书是对广西地质科学和生态文化进行的一次别开生面的探索。
河口湿地是重要的湿地类型之一,但世界范围内河口湿地受到污染的严重威胁,本稿件以辽河口为例,建立入河前端的典型污染物净化保障体系,较系统地各类污染物的消减和生境修复的技术和理论,并对部分技术进行示范研究,*终提出河口湿地生态安排保障体系。本稿件为水专项《辽河河口区水质改善与湿地水生态修复技术集成与示范》的研究成果,具有很
《柴达木节水型盐湖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技术》针对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面临的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脆弱的困境,围绕柴达木节水型盐湖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技术开展了理论研究与技术研发。主要内容是对课题成果的凝练与提升,旨在作为国务院批准建设的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工程的重要支撑技术,能够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水资源保障、生态的保护、
本书采用大量精美的图片再现了中国地质大学登山队圆满完成“7+2”登山科考的真实历程。“7+2”系指攀登世界七大洲最高峰和徒步南北两极,是体育极限运动的最高境界。本书介绍了攀登七大洲最高峰和徒步南北两极的全过程,展示了科考活动的成果,描述了登山过程中发生的人文轶事,弘扬了团队协作、不怕困难、敢于拼搏的登山精神。
极高山对于李国平来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他用了将近十年时间,完成个人独自拍摄世界14座8000米以上雪山的壮举,成为全球完成此举的首位摄影师,成就了一场又一场拍摄孤旅。他具备钻石般坚硬的身躯和钢铁般顽强的意志,也有着自然之子的勇气和魄力,同时还有出色的摄影能力,这些因素帮助他成功实现在地球第三极这样宏大的天地的行
借助一本被遗失的日记,加入尼罗河探险团队,化身报社记者、业余考古学家,在惊险、烧脑的情节中,重回1924年金字塔发现现场,探访尼罗河流域的法老之墓、近距离接触神秘木乃伊,*有可能解开木乃伊的“诅咒之谜”……多方位游历尼罗河,了解古代埃历史及文化的方方面面,经历刺激、紧张的逻辑推理过程。
本书围绕《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框架中陆地生态系统保护的总目标和具体指标,从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土地荒漠化、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5个维度,利用我国各省份和世界国别数据,定量刻画出近几十年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变化的特征,并进行国别对比分析。进而,评述我国陆地生态系统保护中采取的可持续管理政策和举措,以期为
《国家极地科技发展战略报告》依托南北极环境综合考察与评估专项极地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子专题,通过五年的研究,对已积累的大量极地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资料进行汇总并深入分析。围绕两极环境和资源的各种政策研究都离不开极地科技的发展进步,进行极地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就是要为我国极地政策的制定和我国极地事业发展提供参考。我国极地研究目前*
生态系统服务与景观格局耦合机理及方法是近年来我国干旱区地学跨学科研究热点。《干旱区生态系统服务与景观格局集成模拟》系统介绍干旱区生态系统服务与景观格局集成研究进展,全面阐述生态系统服务分类、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过程、尺度效应和土地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力;在此基础上,构建生态系统服务与土地景观格局变化的耦合建模框架和空间显
从2006年开始,由科学家、新闻工作者、作家、志愿者组成的中国西部江河民间科考队陆续开展了长达10多年、行程约20多万公里的西部大江大河水资源状况独立考察,他们通过民间环保组织的捐助、队员个人资金以及媒体有限的资助,以驾车、漂流、徒步的方式,足迹遍及三江源、雅砻江、怒江、雅鲁藏布江、可可西里,跨越了青海、西藏、新疆、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