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来,全球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年代际气候事件,引发了严重的自然灾害,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安全。然而,目前对气候年代际变化机制的认识还不深入。本书从历史时期多尺度气候变化的背景出发来探讨年代际气候变化的特征与成因,利用古气候重建资料辨识多尺度气候变化背景下气候年代际波动变化及极端气候事件的特征;利
20世纪90年代,理查德·B.艾利和同事们发现,最近一个冰河时代在短短三年内突然结束,这一发现登上了新闻头条。在本书中,作者通过解读格陵兰岛钻探冰芯的年轮,讲述了全球气候变化的迷人历史。他解释说与史前大部分时期的剧烈波动相比,人类正在经历异常温和的气候。他警告说,这样舒适的环境可能在几年内结束,并告诉我们
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引言及其灾害性影响,分别介绍本教材的内容框架设定、学习目的及其方法,同时也详细介绍气候变化带来的灾害性影响;第二部分作为本书的重点,详细介绍全球气候治理国际合作的必要性、合作公约框架、合作的组织及其参与者、合作机制、产业实践及其国际气候谈判;第三部分重点阐述中国参与并引领全球气候治理的贡献,以及
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大范围、长历时、高强度特大干旱的监测预警、风险评估和综合应对已经逐步成为干旱研究的重要命题。本研究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新一代特大干旱立体监测原理和系统装备,提升多尺度特大干旱预测的精度,识别特大干旱的形成及演变机理,研发考虑时空连续且耦合自然侧和社会侧干旱特性的特大干旱诊断标准与技术,揭
本书以北京市和济南市作为研究区,重点开展变化环境下城市暴雨特性和产汇流时空演变规律、暴雨洪涝过程模拟及其对不同降雨条件和海绵措施布局的响应机理、海绵措施选择与布局优化和洪涝风险协同关系分析等相关研究工作。对于科学认识暴雨洪涝过程致灾机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我国城市暴雨洪涝过程模拟、海绵措施布局与优化,以及城市防
本书全面介绍了强对流天气的基本概念、形成条件、发生时间等知识,详细阐述了强对流天气家族中的短时强降水、雷暴、雷雨大风、龙卷、冰雹、飑线的特点、危害及其应对方法。
《自动气象站观测技术及应用》以气象观测技术为主线,结合现行国产自动气象站技术在不同行业领域的应用情况,从硬件组装、设备调试、设备维修维护到技术应用等多个方面阐述了不同类型自动气象数据采集器、各类自动气象要素传感器、智能与非智能自动气象站的相关技术,以及生态自动气象站和农田小气候站等应用场景。此外,本书还系统介绍了自动气
星载微波探测仪是获取全球大气温湿廓线及地表参数的重要仪器,在气候变化研究、数值天气预报、气象灾害监测与预报等大气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书以风云三号卫星搭载的两个微波探测仪(主要用于探测温湿廓线的微波湿温探测仪和探测温度廓线的微波温度计II型)为研究对象,对风云三号卫星微波探测仪遥感数据在大气中的反演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
本书首先对中国大陆气温、降水、相对湿度及日照时数等主要气象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优化与构建了13个不同的机器学习模型(如CatBoost、LightGBM和XGBoost等)与两个物理传输模型(阳坤混合模型和Gueymard模型),并估算了直接辐射与总辐射;验证了几种主流的卫星遥感反演(CERES-EBAF与G
本书从辐射基本理论出发,系统地介绍了非平衡辐射模型,非平衡辐射传输问题求解方法及其在行星大气中的应用。第1章介绍了地球大气基本热力学结构,主要红外辐射分子,以及非平衡辐射的基本概念等。第2章讨论了中高层大气条件下红外辐射涉及的大气分子能级及跃迁。第3章介绍了辐射传输的基础知识。第4章和第5章分别是局地热平衡和非平衡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