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年鉴是由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中央气象台)编撰的官方出版物。共分为3章,第1章总结了2019年我国强对流天气发生的时空分布及气候态差异特征。第2章梳理了全年34次主要强对流天气过程发生情况。第3章针对遴选出的8次重大强对流天气事件的环境背景、发展演变等信息进行了细致描述。附录给出了基于1981—2010年观测数据整
本书基于课程讲义,并结合编者多年的科研应用和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出一套适用于气象应用的Python经验和习惯,将气象上常用的Python函数库以实际应用中的完整代码有机地汇编在一起。同样基于一站式思想,书中涉及Python语言的背景介绍、语法基础、数据读写、绘图、数据处理和机器学习等六大方面。
本书主要关注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纬向异常变化特征对东亚暴雨的影响及其环境效应。首先,介绍了中国强降水过程集中度和非均匀性特征;接着,讨论了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纬向异常变化对东亚降水的影响,介绍急流的纬向异常变化对东亚雨带季节演变、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强降水事件的雨型和频次等的影响;最后,探究了评估极端强降水事件的致洪
通过本书,读者可以详细了解我国气候传播研究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深入认识我国新时代气候传播的科学理论体系,深刻把握气候传播事业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战略意义。本书对政府、媒体、社会组织、企业、公众和智库等传播主体的话语体系与行动策略研究,为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气候侯传播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本书系统分析了西北干旱区过去半个多世纪的气候变化特征,从冰川、积雪变化、地表径流过程、陆地水储量以及生态系统变化等全面分析了气候变化对西北干旱区水文、水资源及生态环境的影响,从用水结构、水资源利用效率等解析了农业供需水变化,评估了西北干旱区水资源承载力,提出了要进一步挖掘水资源潜力,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大生态保护修复
本书将节气等自然时空与置身其中的人格规定做了说明,第一次说明人在时间中的使命、义务和人格成就。作者对每一节气都从一个侧面切入中国的历史、习俗和生存之道,对二十四节气中众多的物候以及它们在中国历史、文化上的意义,在中国人千百年间日常生活中的意义,作了精彩的介绍;又从现代人的视野出发,理性地分析了时间的功能,证实中国人将律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联合实验室编撰的第16部“气候变化绿皮书”,本书聚焦“双碳”目标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新形势,从不同侧面展现我国以落实“双碳”目标为引领,加快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政策和行动,对关心气候变化、“双碳”目标和绿色低碳发展
本书基于精细化气候资料,分析雄安新区的区域气候与极端气候事件的长期变化趋势,从暴雨洪涝、高温热浪和严重雾霾等几个方面对未来气候风险进行科学分析、评估。在评估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对雄安新区可能产生的风险的基础上,提出雄安新区建设应对气候变化与极端气候事件的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可持续发展模式,以及实现雄安新区智能技术
本书介绍了暴雨、雷电、大风冰雹、雪灾、高温、干旱7类湖南主要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山洪灾害、城市内涝3类气象衍生灾害,结合长沙市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从灾害认识、灾害记忆、灾害预警和灾害防御等方面全方位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
本书收录了2022年暴雨、强对流、台风、沙尘雾霾、寒潮大风、高温干旱、积雪等44个典型天气过程的观测实况复盘,以及在全国两会、冬残奥会等重大活动保障中的观测服务复盘,4个地震等突发事件的观测实况保障服务复盘,全球实况监测4个典型过程实况复盘,旨在总结重大天气过程及重大气象服务保障过程中气象观测和预报的经验及教训,以期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