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度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论述,摘编整理了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要点和防震减灾主要法规涉及市县地震工作的内容,介绍了灾害风险管理的基本常识及有关防震减灾重大工程项目,并对政策、法规等内容进行解读,讨论减轻地震灾害风险的对策,对于重大工程项目以案示例地予以说明;从地震灾害特点和减轻地震灾害风险的角度
本书以震害损失实物量为研究对象,以地面监测数据和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以震害定位-提取-评估为研究主线,研究了基于高分辨率卫星遥感立体影像的立体定位偏差修正模型、基于高分辨率卫星立体影像的房屋倒塌三维评估、震后铁路受损评估、震后人员伤亡评估,形成了基于高分辨率卫星遥感立体影像的地震灾害损失实物量三维精细化评估
本书以长江三峡地区典型的岩溶流域——香溪河流域为例,系统地总结南方岩溶水循环过程中的补给、调蓄、响应、排泄等物理机制,提出适用于南方岩溶水循环的物理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并介绍岩溶水文地质调查研究的相关理论与技术方法。
本书以长江和洞庭湖、都阳湖为研究对象,从江湖长历时水情时空变化特征、演变规律、叠加效应及驱动机制4个方面,探讨长江中游江湖水情变化特征与驱动机制.在基于长历时水文资料条件下,开展长江与两湖水文情势变化分析,剖析长江与两潮的水文情势变化规律,探索影响长江与两翻江湖关系的主耍驱动因素,科学评估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江湖水文情
本书为《防震减灾科普知识丛书》之一,读者对象为小学4~6年级和初中生。本书共六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我国多震灾的国情、地震是如何发生的、学校是减灾的摇篮、面对地震时怎么办以及地震安全新理念。
在冰冻圈流域,冰川、冻土、积雪等不同水文要素的水文过程、作用的时空尺度、各自的水文作用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目前多数冰冻圈变化对水文过程影响均处于独立、分散状态。但是冰冻圈要素间是相互影响,并综合影响区域水文过程。在全球变化大背景下,冰冻圈各要素均发生显著变化,并直接影响各区域流域水文过程。为此,为满足西部地区流域水文
《地震与科普》内容紧扣防震减灾科普展有关内容,结合当下科普工作的创新性工作,例如三维全息、人工智能、VR等新技术,突出科普、人文、开放、活泼、创新的特色,定位公众科普,引导让公众参与到地震科普之中,使地震科普知识更加融入社会、融入百姓生活,不断激发全社会参与防震减灾科普的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
《东莞市中心城区及松山湖开发区抗震防灾规划编制》一共分为九个章节,全面介绍了东莞市中心城区及松山湖开发区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依据、方法及具体内容。《东莞市中心城区及松山湖开发区抗震防灾规划编制》的出版将为广大地震工作者及从事规划设计人员提供此类专项规划的编制范本。
白龙江是长江二级支流,嘉陵江一级支流,流经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和陇南市。是甘肃省水资源相对较丰富区域之一。本书研究白龙江流域特别是典型区域的气候变化,对于揭示长江上游区域的气候与全球气温升高的关系,揭示气候变化对河川径流的响应程度,结合气候变化与流域内梯级水电站开发的相互作用,研究区域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径流三者之间的
半湿润半干旱区流域水文模拟和洪水预报模型研究是目前水文学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本书在阐述半湿润半干旱流域产流和汇流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典型流域水文要素分析,重点介绍半湿润半干旱流域的产流模型及洪水预报模型等技术。本书内容主要包括:半湿润半干旱区产汇流特征、半湿润半干旱流域水文特性分析、下渗理论及方法、基于联合分布的垂向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