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是时间机器,也是地球历史的见证者。本书可以看作一次地质实地考察,作者带我们穿越地球上令人难以置信的岩层和它们所承载的历史,教我们破译身边的岩石从后院的石头到山脉,并逐层追溯地球的历史。从史前地球大陆板块的移动,到当代人类的影响,再到太空探索的未来表面,本书涉及了一系列非凡的主题,包括钻石火山,古老的海岸线、河流、沙
本书是为纪念谢家荣教授诞辰110周年而出版的八卷集《谢家荣文集》的第七卷,收入谢家荣教授1921年至1945年间的论文37篇,专著6部。37篇论文中有作者留美回国前夕考察美国地质机构的报告《记美国之国立地质调查局》和《美国之研究地质事业》、向第14届国际地质大会提交论文的中译文《中国之黄铁矿及炼硫事业》、《地质论评发刊
本教材为2016年版《三峡地区地质学实习指导书》的修编和再版,中国地质大学组织的秭归地区野外地质实习的配套指导教材。本书对大学生进行秭归地区野外实习的全过程进行了指导,并针对教学目标,在原有十条上,删减了一条路线,并增加了十一条路线,共遴选和开发了二十条教学路线开展实践教学。本书详细介绍了三峡地区的区域地质特征和二十条
本书的主要讨论对象是乾隆朝的西山图像,且和乾隆皇帝个人密切相关。北京西山在历史上并非名山大川,明以前虽有题咏但鲜有入画。随着北京作为都城,西山日益变得重要。到了清代尤其乾隆时期,西山之山成为了一定的龙脉发源,西山之水则一下晋升为“天下第一泉”。西山是护卫帝京的天然屏障,是代表帝京的唯一山水。本书选取西山这样一个特定地域
本书以《中国区域地质志·河北志》(2017)为基础,集成近10年来(2010年-2021年)各类地质成果,从早前寒武纪地质、区域地层、第四纪地质、岩浆岩、地质构造构造等几个方面对河北省区域地质特征进行了全面论述。厘定了河北省变质基底构成,梳理更新了沉积盖层岩石地层序列表,完善了岩浆侵入序列,系统总结了区域构造特征,概述
分析研究湖北省生态地质调查地球物理探测数据采集,资料处理、成果解译、报告编写等勘探实践成果,形成探测方法适用性、方法选择、质量检查和评价、不同深度和精度的探测工作要求,编写了生态地质探测的基本规定、技术设计、探测方法、野外质量检查、评价与验收、报告编写等主要工作环节的技术要求。适用于生态地质调查项目涉及到的地下结构、地
本书查明了黑龙江省重要地质遗迹类型、分布,保护利用现状,摸清了黑龙江省地质遗迹资源家底,完成地质遗迹登录240处,其中,基础地质大类遗迹103处,地貌景观大类137处;通过专家鉴评、综合对比研究等方法对黑龙江省重要地质遗迹资源进行了综合评价,评定出世界级地质遗迹10处、国家级地质遗迹27处、省级地质遗迹203处;建立了
本书为国家一流课程“普通地质学”配套用书。全书系统介绍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着重介绍有关地球的基本知识,各种地质作用的基本原理及主要的特征、产物,地壳和岩石圈的运动和发展演化等。全书共分为18章,分别为地球及其特征、地壳的物质组成、岩浆作用与岩浆岩、变质作用与变质岩、外动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风化作用、河流的地质作用、
本书是一本环境保护类图书,本书围绕地质资源开发利用与地质灾害防治展开,从环境监测评价和土地规划利用等方面发展的议题切入。分别探讨了地质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地质环境监测与评价的方法等,其中包括地质灾害的治理技术以及地质环境在国土规划和工程领域中的应用等进行全面分析。通过这些内容的研究论证,在为实现地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之
本书采用现场调查、室内试验、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以及现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全面地研究了地下水力环境下全风化花岗岩力学特性与浸水湿化效应,构建了相适用的本构模型,提出了此类隧洞围岩变形稳定的支护控制技术和湿化变形支护时机。主要内容包括:不固结不排水快剪力学特性及本构模型、固结排水三轴力学特性及本构模型、湿化变形特性及时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