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依托中国石油勘探与生产分公司和西南油气田分公司科技项目(2012~2018年),基于米仓山、大巴山地区野外露头扎实工作与地震资料精细解释,重点阐述四川盆地东部(川东)埃迪卡拉纪—寒武纪构造演化与岩相古地理。本书共分8章,主要内容涵盖从全球构造、区域构造到局部构造变形。本书注重地层基础研究,通过系统调研与大量野外
《海陆的起源》是大陆漂移说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魏格纳的经典论著,系统地阐述并论证了他在1912年提出的大陆漂移说。全书共分三个部分。部分论大陆漂移的基本内容,并把它同地球冷缩说、陆桥说和大洋永存说进行对比,指出了这些学说的缺点和问题,认为只有大陆漂移说才能解释全部事实。第二部分从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古生物学
本书着重讲述基本地质构造的形态特征、分类、组合型式和形成机制,以及各类地质构造的观察描述和研究方法,并专章讲述了岩浆岩体构造研究。本书共分为九章。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沉积岩的原生构造及其产状,第三章岩石变形分析的力学基础,第四章极射赤平投影的原理和应用,第五章褶皱,第六章节理,第七章断层,第八章劈理与线理,第九章岩浆岩体
《喜马拉雅山隆升与季风协同演化过程》阐述喜马拉雅地区的地质构造、地球物理等,融入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的成果,聚焦喜马拉雅山隆升过程及其动力学机制和资源环境效应。《喜马拉雅山隆升与季风协同演化过程》从不同方面论述喜马拉雅造山带基本地质构造特征、新生代隆升过程、隆升的深部动力学过程和资源环境效应等,包括喜马拉雅山形成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是由北东东向左旋走滑的阿尔金断裂带、北西西向的祁连山海原断裂带和近东西向左旋走滑的东昆仑断裂带三条巨型左旋走滑断裂所围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活动地壳块体,称为柴达木祁连活动地块。由于高原整体不断隆升和向北东侧向挤压,在块体内部形成了一些性质不同、规模不等的晚第四纪活动断裂。如柴北缘断裂、党河南山断裂、大哈
本书收入了我国岩石圈地球物理方面相关学者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旨在集中展示中国大陆岩石圈探测和地球动力学研究的优秀成果。上册主要集中了高锐院士带领团队的优秀研究成果,下册主要为高锐院士学生们独立的优秀研究成果。全书内容主要包括:通过对陆﹣陆碰撞带岩石圈结构与地球动力学,即喜马拉雅-青藏高原岩石圈地球物理探测,
2亿年前的地球是什么样子? 现在的七大洲四大洋从什么时候开始定型? 沧海桑田是否是人们对大陆漂移的早期想象? 魏格纳在本书中提出,在石炭纪以前,地球存在一个巨大的陆地泛大陆。后来,由于潮汐引力和地球自转离心力的影响,伴随着地震和火山喷发,泛大陆发生破裂和漂移,经过数亿年的漫长岁月,终于形成了现在的海陆分布。书中魏格纳给
本图编图范围涵盖中国西北行政区和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西部,以大地构造相为基本编图单元,将中国西北部划分成6个一级单元,30个二级单元和118个三级单元。各级构造单元的划分再现了从超大陆裂离-多陆块洋盆-多岛弧盆系大洋-弧陆碰撞(增生造山)-碰撞造山-后造山伸展-陆内盆山构造的演化历程。
本书通过对该地区大量地质现象的综合分析,重新厘定了该地区新生代地层构造格架,提出了西秦岭北缘渐新世—中新世处于伸展断陷的构造状态,与印度板块—欧亚板块碰撞汇聚的挤压构造背景相悖;上新统磨拉石堆积标志着印度板块—欧亚板块碰撞汇聚的挤压作用波及到西秦岭北缘;青藏高原东北缘的隆升是第四纪以来的事件。
本书以造山带大地构造相分析方法为指导,通过解剖敦煌构造带中关键构造单元的结构-属性,厘定了敦煌南部红柳峡俯冲增生杂岩和敦煌北部三危山增生弧两个重要大地构造相单元,明确了敦煌构造带为古生代造山带,并且构建了敦煌造山带自北向南增生弧-增生杂岩的基本构造格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