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地震概论》的修订版,地震概论是北京大学本科生素质教育通识课程地震概论的教材,是介绍和研究地震这种常见的自然现象的,共分十章。第一章介绍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发展简史;第二章研究地震波的类型及其性质;第三章叙述地震波传播理论;第四章介绍地球内部的结构;第五章研究地震发震的机理;第六章讲述地震仪的工作原理以及地震基本参
本书针对地震前地壳变形观测中的问题,介绍了地壳变形的观测原理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并首次提出了深部流体对地壳变形影响的理论框架。通过系统分析大震前形变异常的时空分布特点,探明了不同时间尺度下变形加速与地震断层、震级及发生时间之间的关系,并发展了基于时间依赖的地震预测方法。这些研究对于揭示地壳变形观测的物理意义、多方位理解地
《大地震应急响应:天空地一体化监测技术》聚焦我国大地震灾害应急评估技术发展,系统阐述了空天地一体化灾情快速调查体系的创新与实践。针对大地震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的特点,而当前灾情评估存在数据获取滞后、多源数据融合不足等瓶颈问题,通过整合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摄和地面调查数据,《大地震应急响应:天空地一体化监测技术》构建了依托“
本书系统介绍了基于地震资料进行构造样式、层序地层结构、岩相、沉积环境、古地貌、沉积体系、储层分布和含油气性研究的原理与方法。详细介绍了将地震与地质相结合的基础知识体系、细分地震岩相(地震可辨别的岩石类型组合)识别标志、基于波形分析的骨架岩相扫描解释技术(可用于砂岩储集描述和岩性圈闭追踪)、“岩相+环境+水流路径=沉积体
本书共设置7章,即矢量分析、引力场、静态电磁场基本规律、静态电磁场边值问题的解、时变电磁场理论、均匀平面波传播和电磁辐射。针对每一地球物理场,皆遵循“从源到场,以力观场,以势求场”的认知路径和学习方法,聚焦地球物理场的空间分布与变化规律。此外,本书还增加专业“延伸阅读”,体现与后续专业课程有序衔接;搭配地球物理场数值模
本书聚焦于全球气候变化与水资源问题,特别是西北干旱区的发展瓶颈。针对新疆地区受西风环流影响的水资源特点,以及高寒山区降水数据稀缺的难题,本研究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对GPM遥感降水数据进行降尺度处理,并结合融雪径流模型(SRM)与MODIS积雪数据,模拟了金沟河流域2006-2019年融雪季的融雪径流。研究发现
《祁连山冰川之变:气候危机下的水资源与服务价值评估》聚焦祁连山地区“气候-冰川-水资源-服务价值”耦合系统,深入探究该区域冰川变化及其引发的系列连锁影响。《祁连山冰川之变:气候危机下的水资源与服务价值评估》共6章,系统涵盖祁连山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冰川分布与动态变化规律、冰川水资源预估及服务价值评估等核心内容。通过多维度
本书以水为主题,介绍了和水有关的700个知识点。英国探险家特里利醉心于研究各种与水有关的迹象,在《水的密码》中,结自己行走江湖的验,整理多年自然观察心得,从厨房台面上溅落的水滴,到海洋中令人称奇的罕见现象,哪怕在家门口的池塘里也能看到浩瀚太平洋上奔腾的涌浪。奇闻趣事的背后隐含着不为人知的读水技艺,我们探寻与水有关的科学
全书分为11章,从多圈层过程相互作用的视角,深化亚洲水塔大气水分循环机制及其对全球气候影响的认知,提出亚洲水塔水分循环及其水汽输送“窗口”效应对全球气候影响的新观点;剖析亚洲水塔区域大气水分循环结构及其云降水系统多尺度特征,探索亚洲水塔丰富水资源的“供水”驱动系统,并揭示陆地水圈水储量变化及其与多圈层交互影响特征;深化
本书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雄安新区多水源联合调配与地下水保护”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自主研发了流域水循环非稳态过程模拟技术,解析了雄安新区上游大清河山区各水系河川径流演变的历史规律及其驱动因素,预估了雄安新区上游主要地表水源地未来径流的变化趋势,深入揭示了气候、下垫面、人类活动等多类驱动因素综合影响下大清河山区的水文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