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本书针对四川盆地走滑断裂识别与研究存在的关键问题,开展克拉通盆地微小走滑断裂的识别,研究走滑断裂的几何学、运动学与动力学。本书提出深层微小走滑断裂的识别方法,查明川中走滑断裂的分布,厘定走滑断裂的“分级、分类、分层、分段”的标准与特征,揭示小位移、长走滑断裂带的连接生长机制,提出克拉通内裂陷的俯冲动力学模型,建立克拉
本书以“湖盆咸化对烃源岩发育的影响”这一科学问题为导向,在广泛调研陆相湖盆咸化机理及咸水烃源岩形成机制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柴达木盆地新生代咸化湖盆为例,首次提出利用氯盐和碳酸盐含量协同恢复咸化湖泊古盐度和古环境的方法,并利用该方法恢复柴达木盆地新生代八个时期湖泊古盐度演化历史和湖盆迁移规律;结合蒸发岩和碳酸盐岩地球化学
本书从地下工程中节理化岩体硐室围岩稳定性及其控制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出发,基于物理模拟试验方法,结合声发射监测、数字图像相关方法等技术手段系统地研究了完整岩体硐室围岩和节理化岩体硐室围岩(含平行节理岩体硐室围岩、含交叉节理岩体硐室围岩)在静态荷载作用下的静态力学特性、能量演化与分配规律、声发射性能变异细观机理、渐进式失稳破
本书系统探讨特提斯喜马拉雅东段洛扎-隆子地区中生代盆地的基底、地层序列、盆地充填样式与过程,以碎屑锆石谱系分析为主要手段探讨盆地物源,结合火山岩年代学与地球化学分析探讨东特提斯喜马拉雅中生代裂谷盆地的演化。在系统梳理国内外近年区域研究成果之上,以特提斯喜马拉雅东段中生代裂谷盆地地质记录为重点,探讨其发展过程与背景条件。
传统论文集形式的图集缺乏整体的指导思想,凸显各自的特点。传统地层介绍图集着重介绍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地层发育的情况;区域性露头剖面的具体位置和出露地层情况;重在划分地层界限与现象的简单描述,缺乏成因探讨与沉积模式认识;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沉积模式和沉积相分析,也缺乏定量指标和技术手段。本书从地层发育状况出发,用层序地层学的观
“龙木错—双湖古特提斯缝合带”地处藏北羌塘无人区,是古特提斯洋的重要遗迹,对深入探索青藏高原前世的古特提斯洋形成演化过程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本书系统阐述了“龙木错—双湖古特提斯缝合带”的时空分布、物质组成、地质构造特征等,并融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承担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之特提斯域大陆增生与第三极形成科
魏格纳(AlfredLotharWegener,1880-1930),德国著名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大陆漂移学说的创立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中,35岁的德军上尉魏格纳奇迹般完成了《海陆的起源》这部划时代的著作。《海陆的起源》是现代地球科学的奠基之作,详细阐述了大陆漂移理论,提出古代大陆原来联合在一起,因大陆漂移而
地下地质构造三维模型的构建(简称为构造建模)是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最重要的基础工作之一,可以为深度域地震成像、岩性解释、油藏建模等提供支持,直接影响储量计算、井位部署等油气开发方案的制定。近年来,由于对复杂构造油气藏勘探的需求,构造建模作为其支撑技术已经成为了地球信息科学和地球物探领域共同关注的研究热点之一。本书在地质构造
《微板块构造》一书以地球系统科学思想为指导,综合回顾了板块构造理论的发展历史和核心内涵,重点介绍了微板块的概念、分类、起源、生消过程与机制,大力拓展和发展了传统板块构造理论。本书是首部系统介绍微板块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及其构造范式的专著;从多圈层相互作用、全球构造格局演变,通过海陆耦合、深浅耦合、古今耦合、有机无机耦
天山造山带作为世界上典型的陆内造山带之一,同时夹于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和哈萨克地台等几个刚性块体之间。这些构造块体不仅影响了不同地质构造单元的演化进程,而且控制了天山地区中强地震的活动,形成了特殊的构造环境。本书采用全波形噪声成像技术构建了天山地区的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模型,并采用面波方位各向异性成像技术反演了不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