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唯一产业畜牧化饲养的昆虫,家蚕在我国已有五千多年的饲养历史。本书主要分四篇撰写:历史传承篇、生命绽放篇、无限生机篇和诗词文化篇,从起源东方、丝绸之路、功勋产业、庞大的家属、无悔的一生、多彩的资源、抽丝剥茧、多元化利用、现代化科技融合和未来科技发展、蚕丝绸与汉语文字、诗词及影视关系等角度展开,并插入多个自己动手的小实
湖州桑基鱼塘系统2018年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为当地捧回一张世界级“金名片”。5年来,当地深化党建引领,秉承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深化对桑基鱼塘的品牌创新、农旅融合、传统生产技艺和习俗礼仪等非物质文化等方面的挖掘,全面打造集生态旅游、水乡生活体验、文化熏陶、科普教育等于一体的桑基鱼塘生态农业休闲旅游
本书稿基于民国时期关于蚕业、蚕业改良及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的第一手资料,从合众蚕桑改良会的初创、内部权力纷争、改组、核心业务革新、蚕业教育活动五个方面,对该组织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行考察,以揭示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剧烈变动的时期,作为传统行业代表的中国蚕业是如何突破自身束缚,进行艰难的近代化转型的。同时探讨合众蚕桑改良会在
本书立足“乡村振兴”“环境保护”两大课题,对蒿柳养蚕成果和经验系统整理,作者历时四年深入研究蒿柳养蚕的全产业链技术并取得丰硕成果,这项技术的研发具有极好的社会效益。“蒿柳养蚕”就是用蒿柳去放养柞蚕。东北地区柞蚕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与生态环境的有机协调和共同发展,只有解决了柞蚕业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才能保障产业的稳
《蜀地蚕桑文化与蚕神信仰文献辑论》一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民俗学、神话学、人类学角度力求对蚕神进行深度挖掘。从对古籍文献中的蚕神信仰材料的梳理入手,对蜀地研究现状进行梳理,证实蜀地蚕神蚕丛的蜀地祖神地位,对嫘祖故里进行考证,关注蜀地与中原的交流和对蚕神神话折射出的性别文化色彩。
柞蚕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研究
雌雄异株植物在应对不同环境因子过程中会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这种现象将对该类植物种群的稳定和延续产生不利影响,因而受到越来越多科研工作者的重视。《环境变化对桑树的影响研究》以常见的雌雄异株植物桑树为研究对象,通过汇编研究团队多年来围绕不同环境因子对桑树雌雄幼苗生长发育影响的系列研究成果,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桑树雌雄幼苗植株
本书整理了云南省家蚕品种资源的名录,根据品种资源规范描述对保存的种质资源品种进行了描述,介绍了云南省各种家蚕品种资源的特征特性,对近几年品种资源调查或鉴定的品种拍摄了蚕暖、大龄蚕、蚕蛹、蚕蛾等生活史的彩色照片,便于读者鉴别蚕种。书中还介绍了云南省家蚕的育种历史、目前特异性的种质资源、云南家蚕不同历史阶段的推广品种、云南
本书分种桑和养蚕两部分。种桑部分内容包括桑树优良品种、苗木培育、新桑园建设、桑园管理、桑树主要病虫害防治等内容;养蚕部分内容包括蚕的生活史、养蚕前的准备蚕室蚕具的消毒清洁、蚕种的选择、蚕种及蚕种催以及蚕的整个饲育过程。本书采用平铺直叙、图文并茂的表现方式,将种桑养蚕的实用技术讲解得简洁、清楚,便于蚕农理解。书中汉文、越
本书主要有以下2个学术旨趣:1、系统描述并整理杭嘉湖蚕桑类“非遗”的丰富资源,为学界提供新的资料;2、立足民众日常生活,在生活层面上认识和理解民众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的当代实践,发现和总结其实践方式、价值目标、社会效果等,从而倡导学界对传统文化及农业文化遗产的生活传承进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