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十七篇文章、一篇对谈(附录),内容围绕对创伤记忆与见证文学的研究,主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弗洛伊德的创伤记忆理论、卡鲁斯的创伤文学批评理论、建构主义的文化创伤理论等的解读。第二部分是对国外学界有关创伤记忆研究新成果的介绍,包括哈布瓦赫的文化建构理论、马格利特关于记忆道德与记忆伦理的理论,以及关于假肢记忆的
本书以人工智能美学相关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源起,并分析其理论和现实意义,介绍国内外研究现状,确立研究框架、思路、目标和方法。同时,阐释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哲学、美学、人工智能美学等概念,辨析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全书分为五章内容,包括人工智能背景下艺术的本质、人工智能的主体性、情感性、创造性,人工智能艺术的风格与鉴赏、天才等
视觉修辞问题作为当下视觉文化的“内部”研究形态,是现代图像审美绕不开的纽结。本选题以电子、数字时代的图像文本作为考察对象,在梳理视觉修辞理论流变的基础上,从文本层级与辞格装置两个层面展开对现代图像的修辞考察,在文本层级层面确立了语言(文字)符号、图像符号与听觉符号构建的互文式复合表意结构形态,在辞格装置层面提出了视觉隐
本书阐释柏林特以“参与”理论为基础的分析环境美学与生活美学的学科属性、审美领域、环境概念、审美模式、审美批评、审美价值等,建构了完整的环境美学与生活美学理论体系,并关注环境保护与美好社会的应用研究。有助于研究中西方美学近半个世纪来的突破艺术哲学、发展出环境美学与生活美学的转型,梳理自然审美、景观审美、生活审美的理论进路
本书旨在解决的问题是:比较文学是什么?比较文学究竟比较什么?比较文学的单位是什么?是语言群体、种族、特定发展阶段的特定社会,还是文学本身?文学如何进行比较……书中涉及的内容包括古老的过去和当下的文学,从公元前三千纪晚期乌尔的舒尔吉到古罗马的奥维德和阿普列尤斯,到日本平安时代的紫式部和明治时代
《当代比较文学》为系列综合学术辑刊,聚焦近年来以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为核心的人文社科研究热点和前沿讨论,广采国内外学术方家的弘论与青年学者的新锐之思,其主要宗旨是融合中外,汇通古今,叩问智慧,涵养精神。 《当代比较文学》由阎纯德、杨慧林、刘小枫等文学研究界顶尖学者担纲学术顾问,学术委员会成员由陈跃红、戴锦华
本书主要分为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理论部分为认识儿童文学,系统论述儿童文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儿童文学的概念与特质、创作源起、国内外发展历史与现状、主要文体分类及代表作品艺术特色,分类梳理当代中国原创儿童文学热点主题。实践部分为应用儿童文学,在剖析儿童文学的文学价值与学科价值的基础上,总结国内外儿童阅读推广活动及国内分级阅读
《劳特利奇文学地理学》是原《新批评习语》(TheNewCriticalIdiom)系列丛书的一部。该系列丛书针对近几十年来文学研究中发生的急剧变化,挑选当代重要的前沿理论批评术语进行扩展和更新。丛书邀请不同领域领军的批评家对所挑选的术语进行阐释,在为每个术语的发展演化提供一个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的同时,力求对每个术语的阐
本书是关于当代西方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历史、现状与趋向的综合研究。书中所论“当代西方儿童文学理论批评”,主要是指20世纪70年代前后西方儿童文学学科开始进入学科独立阶段以来欧美世界的儿童文学理论与批评。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历史与定义”,共四章,总体梳理、探讨西方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史以及贯穿这一发展进程的核心问
《文心雕龙》在英语世界百余年的传播历程带来了非常有价值的学术问题和研究资源。本书采用历史化和语境化相结合的方法,从译介学、阐释学和比较诗学等视角宏观再现英语世界《文心雕龙》百年传播图景:厘清各个阶段的时代背景、内容及特点;在立足本土、语境还原、双向阐释和历史批判中探析英语世界《文心雕龙》百年传播文本中所产生的“误读性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