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维新以降,近代日本人西渡前往中国留学。1899-1945年间,日本各机构部门共向中国选派近200名学术型留华学生,他们在近代中日文化教育交流史、日本侵华史等研究领域均是值得聚焦的重要群体。本书以1899—1945年为跨度,对该群体进行全面探讨,究明其派遣实态、留学实态及其留学结束后的工作实态。同时,对每个派遣机构和
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具有向周边扩散的自然态势。中国文化源源不断地传播到日本,实实在在地影响了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文化日本就是中国文化对日本的改造,只是这样的改造并不是中国强加给日本的,而是日本人主动引进,用中国文化来改造他们的社会的。遣隋使、遣唐使的故事大家早已耳熟能详,日本不仅引进了中国的国家制度、统治思想,还引进了中
提起奥斯曼人,你可能会想到他们上好的地毯、丝绸长袍、强大的苏丹,以及一个黄金帝国——奥斯曼帝国。奥斯曼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他们在中亚大草原上游荡的日子。他们一路东征西讨,将版图一直扩张到亚洲、非洲和欧洲。奥斯曼王朝延续了600多年,曾在历史上称霸一时。 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奥斯曼帝国的崛起陨落与权利更迭,走近奥斯曼人的生活
\"本书是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民族志,作者在泰国中部的曲乡开展了长时段的人类学田野调查,以制度-认同-实践三维视角,深度探究泰国社会公民身份建构的本土逻辑。作者发现,一方面,由南传佛教衍生出来的“功德观”构筑了当地人最重要的价值观念,人们通过功德的让渡和共享实现社会联系,并进行着各种道德共同体的塑造;另一方面,国家通过制
本书是2022年11月由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办,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外国语学院协办的“‘使行录’与东亚学术文化交流研讨会”的论文结集。此次会议云集来自两岸三地和日本、韩国、越南、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高校和研究院所的专家学者,呈现出国际性、跨文化、多学科的特点。研讨会上,60余位专家学者提交了论文,展开精彩的学术讨
本书共六章,分别是:农业与疾病、文字与地图、冶金与武器、游牧与骑兵、迁徙与传播、帝国的终结。具体内容包括:农业不只是挖土种地;西亚农业的起源;农业与疾病:剪不断理还乱等。
1968年夏天,在东京郊外西多摩郡的一个深山村落几近废墟的仓库中,意外发现了一部明治初期的人民宪法草案,同时发现的还有关于开设国会相关的建议书以及诸多关注国家建构与人权议题的书籍与学习笔记。随着对这些尘封了八十六年的珍贵文献解读研究的展开,一个不为人知的明治逐渐揭开了面纱。近百年前,在明治日本的新生期,围绕着应该在传统
近年来网野善彦的作品愈来愈受到中国学界和普通读者的关注,多部专著被相继引进出版。《日本社会的历史》是网野在学术成熟期撰写的一部日本社会通史,也是其代表作中广为人知的一部,成为很多人理解和探讨网野史学的起点。
本书系统全面地收录了19世纪末至今,中国、泰国、新加坡、英国学者发表的有关郑王的中文论著,充分展示了泰国吞武里王朝国王、泰国华裔军事家郑信(17341782)的生平事迹和恢复泰国主权、发展中泰友好关系的丰功伟绩
自17世纪开始,奥斯曼即将崩溃的看法便已经出现,可这个兴起于14世纪的帝国却比同时代的大多数竞争对手都要长寿,当拜占庭帝国、神圣罗马帝国、奥匈帝国、沙皇俄国都先后逝去,它仍然是一个横跨三大洲大国。与一般帝国的快速陨落不同,奥斯曼从衰落到灭亡的过程缓慢而持久,经历了长达三个世纪,它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中走向终结。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