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唐代绘画中的色彩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选择深化和跨越式的方法论,较为全面地揭示和解决了以唐代为中心的中国古代色彩艺术研究中存在的关键性问题。它以色彩为着力点,同时又连接了美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多个方面,使得读者能够从更全面的视角去理解、探究、思考唐代绘画的色彩成就。该书结合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深入唐代绘画与敦煌艺术,从
\"对培根的著名访谈有两次,1991—1992年本书作者、法国艺术史学者米歇尔·阿辛博所做的访谈即是其一。阿辛博的访谈进行了三次,1992年培根意外因病去世,后续的访谈计划因而搁浅。时年,培根已经83岁。这是他生前最后一次访谈,可以看作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也是他留给后人的一份“遗嘱”。话语简淡,近时亲密,远时断语涵盖
这是一套面向所有读者的书。内容涵盖中国远古至明清,各历史时期代表性绘画作品,涉及绘画史论、作品解读,也有中国人的信仰、哲学、历史和对美的向往。 隋代历时虽不长,但绘画创作开始向新的高峰迈进。唐代,人物画尤繁荣;形成青绿山水流派,还出现吴道子笔迹豪放和王维水墨简淡的山水画;鞍马畜兽画兴盛;花鸟画分科独立。
这是一套面向所有读者的书。内容涵盖中国远古至明清,各历史时期代表性绘画作品,涉及绘画史论、作品解读,也有中国人的信仰、哲学、历史和对美的向往。 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南宋仅余半壁江山,偏安东南;中国的文化中心从耸峻雄浑的高原,转到水乡润泽的江南。经北宋徽宗画院以文学性诗题取士的推波助澜,南宋绘画演变出异于
这是一套面向所有读者的书。内容涵盖中国远古至明清,各历史时期代表性绘画作品,涉及绘画史论、作品解读,也有中国人的信仰、哲学、历史和对美的向往。 中国美术史中有鲜明对比性的两个时代是唐和宋。唐画色彩浓丽,多表现人物;宋画水墨雅纯,重山水。“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更深刻地体现在宋山水画中。诚如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
这是一套面向所有读者的书。内容涵盖中国远古至明清,各历史时期代表性绘画作品,涉及绘画史论、作品解读,也有中国人的信仰、哲学、历史和对美的向往。 五代虽时局不稳,但绘画在前代基础上迈进,并出现众星耀灿的大气象。西蜀、南唐较多承继了唐代中原绘画传统,两地统治者先后开创宫廷画院。
本书是一本研究现代绘画艺术语言的学术专著。20世纪初,现代绘画崛起,在脱离了传统的视觉规律与空间概念的束缚后,追求画面的平面化、单纯化表达,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对现代绘画艺术语言风格的解析,是促进艺术更好发展的必要一环。鉴于此,《探索与解读:现代绘画的艺术语言研究》一书首先从现代艺术的起源切入,回顾了现代绘画艺术语言
《读画:笔墨之外》本文文章选自《读画》杂志,杂志由中国美术学院主管主办。内容汇集多位画家、学者共同“读画”:曹意强、郑力、谷卿、邵彦、刘芳如、洪再新……“画之可读,为其可以知人论世,可以见证一个人、一群人乃至一个时代的挺然超拔。”本书不仅限于艺术史或绘画领域的专业解读,此外通过跨学科跨领域的作者群体,以更具启发意义的视
《源氏物语》是诞生于十一世纪的日本文学瑰宝,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对后世日本的艺术、文化和社会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1510年《源氏物语画帖》是世界上已知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源氏物语绘画和书法作品集,由大内氏家臣陶氏家族定制,三条西实隆与玄清协调组织,六位贵族书法家献笔,土佐光信及其领导的绘所绘制而成。这部书画
大家都可以画的中国绘画史(第二辑)包含隋唐、五代、北宋、南宋四个时期的代表性绘画作品,涉及绘画史论、作品解读。“大家都可以画”部分,其意义不止在于习画,也是对富有鲜明时代精神的艺术品深入体悟的过程,是美感的滋养,是沉静的修炼。绘画工具选用铅笔,内容循序渐进,其目的正是为实现大家都可以画,无论有无美术基础、无论年幼及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