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阎步克教授在书中围绕《周礼》六冕制度及其对历代冕制的影响,探讨了服饰礼制与政治权力的关系。他指出,六冕并非真实的周朝礼制,而是《周礼》的建构,具有“君臣通用”的特点;后代各王朝在宗经、复古思潮推动下,重新采用古冕,同时从尊君、实用出发,立足现行品位结构而调整古冕等级,理性化与世俗化倾向最终导致了“服周之冕”的低
曾国被称为“挖出来的诸侯国”。本书依托馆藏出土文物,归纳了曾国七百年间的简史:西周初年曾国受封,西周晚期—春秋早期曾国实力强劲,进入辉煌状态,广交于汉淮地区的黄国、番国、唐国、房国等诸侯,并一度可抗争于楚国。春秋中期开始,曾国虽与唐国等诸侯国交好,但是与楚国处于盟友状态,联姻频繁,楚女屡嫁于曾国。春秋晚期—战国早中期,
《珠明山居丛稿》是熊清元教授从近四十年来所撰学术论文中,自觉有一得之愚,可供学人参考者辑录并略加编次而成。选题主要集中在建安文学、南朝文史,还有相关札记。这些文章有研究作家生平,有考证作品年代,有作品内容之阐释,有诗文语句之新解,亦有对今人学术论著、古籍整理著作之商榷或匡补,如此等等。本书不仅展示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
东周的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崩坏,周天子渐失天下共主的地位。五霸争雄、分裂兼并使得众多分散的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在这个变幻无常的时代,霸主名臣不断涌现,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但在这段纷繁的历史中,也存在着大量影响历史走向的人物,却沦为了淹没在历史激流之中的配角。其实,他们的故事颇值得被书写,也正是他们与那些后人耳
《晋国600年4:霸业秩序的消亡与重生》聚焦于韩起出使至晋国末代国君被杀这一时期,讲述了晋国从霸业衰落到三家分晋的历史进程,展现了晋国末期政治格局和人物风采,以及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国的发展历史。
作者王子今先生通过对中国古代开国史中有共同点的重要历史现象的梳理和考察,涵盖古代王朝开国的基本模式、开国君主的机会与危机应对战略、开国权力再分配的杀功臣事件、统治者取与守的政策调整、开国之初的文政与武事协调、开国君主执政权力的交接、开国史舞台上的旦角、让步政策还是反攻倒算的政策理论探索等重大历史问题,跳出简单地总结成与
本书是一部以世界为背景的、中外比较视野下的中国古代文明史著。选文九篇,是刘家和先生在古代中国文明与世界历史的比较研究上最有代表性的成果,按选题可以划分为三辑。第一辑三篇,是以探讨古代中国文明特点为主要任务的中外古史比较研究的成果;第二辑三篇,是从史学史和史学理论的意义上对世界历史所做的比较研究;第三辑三篇则是从方法论上
本书旨在通过西周国家的媒介实践来揭示传播在西周秩序构建中的作用,以金文资料为中心,辅以简牍资料与传世文献,在对西周文献中涉及传播的资料进行全面的搜集、整理与辑录的基础上,系统考察西周王朝通过媒介实践构建治理秩序的史实,从而对西周时期的传播与治理关系进行整体性勾勒,以期廓清中国传播史的源头,阐明传播学研究的“中国语境”。
《尚书正读》是曾运乾先生的遗著。作者生前曾以本书为讲稿,授课中山大学和湖南大学。本书所释以今文《尚书》二十八篇为主,其余只存篇目与书序。作者对汉唐以来诸家的注疏考证,多所折衷,虽未能精治金文,以为参证,但注说简明,于训诂文法,两者兼顾,使素称诘诎的《尚书》略可通读。杨树达、顾颉刚对《尚书正读》评价甚高。此次影印以湖南图
本书以纵横捭阖的笔法,讲述了宋朝三百年波澜壮阔而又充满矛盾与纠结的历史。有对宋朝高度文明的政治、文化生态的褒扬,也有对其军事、外交败笔的解读和抨击,更有对其兴亡沧桑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