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筑的一体化设计,是对包括建筑在内的城市微观物质空间形态及其场所特征所进行的系统性整体设计。本书以科学认知、策略方法及路径机制为架构。第一章,基于城市建筑学视野,以及我国城市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城市建筑的一体化设计理念。第二章“城市建筑形态的系统认知”,以“街区-地块-建筑”层级结构为基础,构建以“网络/面域”
本书以资源型城市的空间结构系统为对象,深入探讨资源开发产业对城市空间演变的影响机制与作用规律。首先基于耗散结构理论与熵理论等,对资源型城市空间结构特征及演变模式进行了系统梳理。同时,以20个典型资源型城市为样本,揭示了资源开发对城市空间结构系统影响的科学规律与动态特征。
本书从空间理论的视角,采用历史政治学、类型学比较和田野调查的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综合考察了当代中国城市空间治理的历史、创新实践与经验,并在充分论证分析的基础上,初步建构当代中国城市治理研究的分析框架和路径。本书的核心要点在于当代中国城市空间治理问题。书稿在国内外文献支撑的前提下,结合空间生产理论和城市政治理论,提出基于
本书深度剖析了城市空间中公共艺术所蕴含的丰富视觉表达。开篇首先概述了城市公共艺术中视觉语言的理论基础,为读者构建起理解这一领域的框架。随后,书中详尽地围绕城市海报的创意构图、地铁壁画的色彩运用、地铁广告带来的视觉冲击、博物馆展示的叙事逻辑、城市形象设计中的符号象征以及城市广场的公共互动等多个方面,逐一解析了视觉语言在这
本书融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点项目“严寒地区城市微气候调节原理与设计方法研究”的研究成果,详尽介绍了针对严寒地区气候特征的户外微气候移动测试方法以及严寒地区城市公共空间形态要素与空气温度的关系模型;基于严寒地区城市公共空间形态与界面特征以及高寒气候的特殊性,运用现场实测、热舒适调研、实验室实验及数值模拟等方法,系统阐
本书介绍了道路交通规划的组织与管理,其中涉及到城市规划、交通工程、环境工程、信息技术等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通过深入分析城市交通现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和制定科学合理的交通政策与规划方案,以缓解交通拥堵、优化交通结构、提升交通安全性与环保性,最终实现城市交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本书依次从交通工程总体规划、城市交通规划、道路网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根据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结合城市功能开发、矿产资源利用等方面,在对基础理论阐述的同时,对工程实践内容进一步加强与深化,有利于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绪论、地下空间开发的发展状况、地下空间荷载分类与计算、浅埋式地下矩形闭合框架设计案例、隧道地下空间施工与设计、矿井地下空间施工与设计等。本书
本书共分为6个章节,主要内容为养老设施认知症照料单元的总体要求、设置、功能配置及空间布局、六类常见空间设计、通用细节设计,以及国内外认知症照料设施实例。本书通过条文说明,搭配实景图、分析图,分析典型案例等方式,对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于2024年发布的团体标准《养老设施认知症照料单元设计导则》做了详细的解读,可为从事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21世纪影响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城市作为人类社会活动最聚集的区域,是大气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和促成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贡献者,也是气候变化风险和挑战的承受者。本书围绕城市如何适应局地气候变化这一议题,在剖析城市化与局地气候变化的耦合关系的基础上,以我国最大的河口城市上海为例,重点分析了局地气候
近年来,我国城市更新在政策及规划体系建构、制度与机制配合方面不断完善,积极探索高质量发展模式、营造高品质生活空间。当前阶段上海在城市更新工作中强调紧紧围绕城市总体规划强化城市功能,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区域品质,增进民生福祉,突出内涵发展,提升公共服务与环境品质,进而彰显城市魅力和吸引力这是上海城市更新的核心目标,也是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