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哲学社会科学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构,扎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本书对1919—1949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构的时代背景、主要平台,国共两党对于学术话语权的争夺,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发展的主要历程及深远历史影响等进行了详细探讨,深入剖析该时
《大众哲学》是艾思奇20世纪30年代为通俗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而写的优秀著作。作者以通俗浅易的语言、生动的案例,对哲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什么是哲学,唯心论、二元论和唯物论,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及主要范畴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阐释。写法推陈出新,开时代之风气,使哲学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贴近普通民众。本
本书结合当代中国及世界现实,阐释了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和阶级斗争等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全书共三章,内容包括:“读懂马克思其人:青春正好初心不移”“读懂马克思之著作:青春伟力源于人民”“读懂马克思之精神:青春为国奋进未来”。
本书以拉法格的一生为主线,结合法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历史背景,全面梳理了拉法格马克思主义观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轨迹。通过对拉法格马克思主义观所经历的四个阶段进行整体考察,展现其思想变化的全貌;尝试立足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从本体论、实践论、价值论的角度探讨拉法格马克思主义观的深刻内涵;在此基础上,力图澄清西方学者长期以来对拉法格
本书稿为作者精心选择已发表过的论文42篇,发表时间为1987年至2019年。论文都是在国内正式出版的刊物公开发表的,多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等全文转载或观点摘编,在国内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现将其分类集结成册,对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本书收录作者近20年的学术论文21篇,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哲学基础上论述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质。第二部分从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出发,指证马克思的整个学说以社会-历史的现实为主导定向。第三部分试图从马克思的现实立场出发,积极地面对并思考处于当代世界进程中的中国道路及其重大问题,包括中国社会的性质与变迁,当今中国的历史性实践
本书是对该《提纲》以上内容的进一步阐发,以“如何观世界”为题,通过如何观客观世界金额现实世界、如何观宗教世界和观念世界、如何观人的本质、如何观社会及社会生活、如何证明人的思维的真理性以及如何从解释世界走向改变世界等五大部分,构成一个明晰的逻辑线索,即在认识世界、认识人、认识社会的基础上,依靠人的实践活动改变世界。本书力
本书立足于当代实践、科学和哲学的特殊性质和基本特征,着力探索当代实践、科学和哲学的形成和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因此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论域不仅指向当代实践、科学和哲学,而且也指向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一方面,作者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来?
历史决定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核心内容,马克思的《资本论》及其手稿则蕴含了极为丰富而具体的历史决定论思想。以《资本论》及其手稿为语境,结合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具体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本书阐释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以及由此决定的五种社会形态演进规律及其方法论意蕴;阐释了内在于商
全书紧紧围绕马克思哲学的实质究竟是什么这一主题,以马克思对本体论的重建为基本线索、通过马、恩思想的进一步比较,在新的认识基础上阐释了作者视域内的马克思哲学之真谛,对马克思哲学的实质及其在人类思想史上的革命性意义,作出了新的阐发,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领会和解读马克思哲学,提供了富有启示性的借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