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学院为中国佛教的高等学府,1956年创办于北京,院址设在法源寺,1966年停办,1980年复校。学院以和合、精进、严谨、奉献为校风,以知恩报恩为校训。2010年成立研究部,主要从事《中国佛学》《法源文库》等的编辑工作。《中国佛学》为中国佛学院的学报,其前身为佛教内部刊物《法源》,2010年更名后正式公开出版,由传
本书在将敦煌寺院会计文书分为便物历、施物历(含施物入历、施物破历、施物交割历及历状)、施物出卖历(含唱卖历和货卖历)、分儭历、什物历、诸色入破历(含入历、破历和入破历)、帐状和凭据等几大类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出土文献和传统文献,从起源、性质、结构、记帐格式、记帐方法、残卷的拼接缀合等方面对敦煌寺院会计文书进行了分类整理研
道元是日本镰仓时代入宋求法的高僧,回国后撰写了《正法眼藏》等重要著作,对禅宗的一些重要思想概念做了不少创造性诠释,并发展了独立思想。道元被公认为代表日本的佛教哲学家,受到国际学界的重视。 本书系统考察了道元的生平和著作、道元对中国禅思想的理解,比如道元思想与天童如净、宏智正觉的关系,道元的佛性论,道元对心常相灭论的批判
本书是国内学者撰写的第一部中国禅学思想通史。它在佛教中国化的宏大背景下,勾勒并叙述了禅学思想在中土演变发展的全部历史。从思想之源印度禅,到中土禅风之初成、禅学向禅宗的过渡、禅宗的分化,终至明清时禅学的衰微,探讨了佛学由盛而衰的发展的必然性。 本书对与中国传统儒道关系密切的汉魏两晋南北朝和唐宋时禅宗的发展和分化,尤其给予
本书是中国禅通史性学术著作,作者马克瑞在广泛吸收20世纪国际禅宗史研究的基础上,将中国禅宗发展划分为原型禅、初期禅、中期禅和宋代禅等阶段进行论述,并细致分析了菩提达摩、北宗、《坛经》、机缘问答、《祖堂集》、看话禅和默照禅等中国禅宗史的重要主题。本书视野宏大、精义迭出,反映了国外禅宗史研究的前沿成果。
汤用彤先生曾谓,佛法与经学在北朝的相遇乃一大事因缘,实甚可注意。本书从这一判断出发,通过对核心文本的再解读、对典型事件的发掘,拓展了北朝佛教与经学交涉研究的视域。通过发掘北朝僧众反思修多罗译名、重构佛教典籍整理方式以及三教存废论辩、征辟沙门、太后出家重构北朝的经学语境,指出经学对佛教中国转化的方向、致思理路与表达方式的
铃木俊隆是用禅学影响西方人的宗师,这本书作为举世公认的禅学入门读物,英文版已畅销50多年,是苹果创始人乔布斯学禅的入门书。 本书鼓励读者活出自己,探索新生,通过修行来了悟自己的本心真性。 禅修在全世界的流行,在于能解决人们遇到的日常困惑,助人修身养性、减轻压力、充实生活、开显智慧,在树立人生观、世界观等方面都有积极作
约九百年前,禅宗大师圜悟克勤应邀来到湘西深山中的灵泉禅院,讲解雪窦重显禅师的名著《颂古百则》。他的讲解被门人普照等记录下来,编成《佛果圜悟禅师碧岩录》十卷,简称《碧岩录》。此书撰成后,在禅林享有盛誉,向有丛林第一书之称。 《碧岩录》最重要的贡献,是把文字禅推到了极致。全书语言机智,处处充满禅机,用文字充分展示了禅宗之美
现今时代,党和国家对涉藏地区民生和经济发展给予了巨大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同时对藏文化的传承、保护、发展、创新政策层出不穷。本书作者有幸参与了大藏经《丹珠尔》的校对、审读工作,对现存拉萨版《丹珠尔》中存在的部分错别字、词及漏字等问题进行了多年的艰苦钻研和实际考究,并整理编撰形成该该书初稿后,多次向西藏自治区范围内的部分专
本书为雕版刷印,旨在传承和保护雕版印刷这一传统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雕版印刷技艺凝聚着中国造纸术、摹拓术、雕刻术、制墨术等优秀传统工艺,是中华传统科技文化瑰宝,更是人类文明凝结之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散发着古朴典雅的民族文化气息,需要中华民族一代代人努力保护和传承下去。本书旨在推动中华优秀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