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20世纪30至40年代曾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工作学习过的冼星海、袁牧之、方纪、安波、任虹、邬析零等近40位文化工作者的子女(冼妮娜、舒小鸣、任小民等)或后人回忆父辈们在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工作生活恋爱的动人故事,鲜活再现了这批文艺工作者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丰富多彩、红火热烈、激情燃烧的革命生活,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同时对
本书讲述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已经老去了,而其中的一些人是那个时期的工农兵大学生,他们为了祖国的建设,刻苦学习、攻坚,在很多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本书围绕那个时代的傅树祥、肖玲、蓝彩凤等人的工作贡献和家庭、情感变化,讴歌那一代人的勤劳、节俭、奉献精神,特别是那一代的不少工农兵大学生,经过努力,成为祖国建设的精英。由
本书是由哈军工创建时期的亲历者们所写的回忆录,记载了在哈军工大院里发生的故事,包括哈军工精神、建设初期、教学科研、师生情谊、学生时代、子女对父辈的回忆等六个方面。本书作者均为哈军工时期的学员、教职员工以及他们的后代,诸位作者以生动的文字再现了哈军工的创建和崛起,将自己对哈军工的感恩之情、点滴经历、绵绵回忆都化作文字,诉
《骆马湖:1958年移民笔记》讲述的是1958年,骆马湖人民为了支持骆马湖水库建设,异地搬迁安置的故事。骆马湖人民搬迁到了宿迁以东的老岗地,战斗在宿迁最艰苦的地带,自力更生。用60年的时间,把千年岗地、废地变成了如今的肥地、高产之地。他们是伟大的拓荒者。把千年的贫瘠之地,变成了“淮北江南”。1958年至今已经有60多年
本书是张宪文教授以学术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一部回忆录。张宪文教授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培养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知识分子和高等教育工作者,著名历史学家。主要内容包括:学术留影;成长道路;学术纪年(1954-2023);国家关爱与奖掖等。
这是我的高考故事,也是千千万万考生共同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我想分享的不是怎样刷题,而是如何从压力下存活下来。 你好,我叫刘嘉森,初中时,我曾以为考到好成绩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刚进衡水中学时,我摸底考试排名年级第568名,一度失去追赶的勇气;高考前十五天,我突然无法集中精力,精神疲惫而涣散…&hellip
本书是一部叙写清末民国时期海上艺坛往事的回忆录。丁悚是海派文化史上开一代风气的人物,他曾在1944至1945年间为《东方日报》撰写四十年艺坛回忆录专栏文字,以短文形式叙述其亲历的自1945年之前的四十年间的艺坛往事,内容包括鲜活生猛的艺坛八卦、亲历亲闻的精彩趣事、前卫开放的都市文化等。丁悚之孙丁夏将这组文字整理并集结成
本书以一个艺术世家为中心,讲述了电影家族三代人(黄佐临、黄蜀芹、郑大圣)艺术传承的故事。全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作者与著名导演郑大圣的访谈对话。该部分以大圣导演的自述,追忆了他成长的境遇和经历,追忆了三代人的艺术追求和精神传承。此部分还涉及家世、亲情、爱情、家庭、时代,以及戏剧、电影史中许多不为人知的往事,呈现出另
本书是一本个人杂著,取书名《七十八事》,是因为作者父亲活了七十八岁,本书记录七十八件关于父亲的事情。作为儿子,心中想起父亲的事情何止这些。不写出来,这些事就永远留在言谈、记忆中,不是担心自己以后老了糊涂了,而是希望儿孙们能永远清晰地知道真实的先人。父亲是家中的太阳、作者心中的英雄和榜样。父亲去世,作者痛不欲生。这七十八
本书分为三部分,共35篇文章。第一部分“悠悠家国事”中,杜美如回忆了她的家族往事,描述了其父母从相识到结婚的经历,以及家中兄弟姐妹成长的故事。杜美如的母亲出身京剧世家,在她的回忆了着重讲述了当时一些京剧演员与杜家交往的轶事,颇有趣味。第二部分“闯荡伴戏韵”回忆了杜月笙离开上海赴香港后的一些生活经历,尤其是其父与当时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