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基于福光基金会资助的深圳大学的设计教育慈善基金——“非遗彝绣创新设计”,通过联动高校+传统手艺人+时尚企业共同参与,以设计的力量带动非遗的活化,以设计赋能传统文化的发展,助力非遗文化的转化和创新发展。本书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1.非遗文化创新设计理论:项目中十多位专家学者针对彝绣创新的讲课内容梳理归纳,提炼非遗元素创
本书是从日本宝库社引进的一本压花书,介绍了用各种花材制作压花小物并进行创作运用的内容。书中介绍了压花的详细做法,如收集花材和压花步骤等,还给出了常用花材的资料,入门简单。压花作品有框画、贴纸、小挂件、万花筒、动物压花、压花字母、压花文字、压花服装等,美观实用,装饰性强。压花作品的工具和材料、做法详细,图片清晰,部分作品
本书以时间为轴,简明扼要地阐述德化陶瓷的发展历史,厘清每一个时期德化窑的时代特点及艺术,遴选了各个时期德化陶瓷200多件,以大量翔实的实物图片,立体直观地展现了德化陶瓷的发展变化过程,为研究、鉴赏德化陶瓷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参考资料,大大丰富了德化窑的研究内涵。书内收录了许多的德化陶瓷标准器,时间跨度长,涵盖面广,对德化陶
本书集图标、图形与符号设计于一体,是一本实用的设计指南。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视觉识别、导视系统与交互设计,收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设计师的作品。这些图标应用在交通、网络、食品、医疗等各个领域,在视觉识别、信息传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书中还收录了三位设计师的访谈,分享了图标设计的方法和思路。本书适合平面设计师、图标设计
本书名为清工小识,是以清代工艺造物思想的知识梳理与理论提炼为主旨,通过运用设计学、文献学、历史学相关研究理论与方法,展开清代科技与工艺相关文献的系统搜集、整理与研究。通过构建道用工匠器形六个认知维度,从而总结与构建了清代工艺造物思想的认知逻辑与话题体系,兼及讨论了清代中外科技与工艺思想的差异、交流与影响,宏观的展示出清
本书为201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成果,“中国传统工艺的当代价值研究”(编号17ZD05)子课题四成果,“中国工匠精神与产业生态研究”成果之一。全书以四季为章节,共分四个章节,以访谈非遗传承人的形式,每一季讲二到三个故事,包括:越窑青瓷烧制技艺传承人嵇锡贵、杭州金银饰艺、王星记扇艺、杭州机绣、振兴祥中式服装制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新艺术运动中诞生的现代纤维艺术,其革命性的艺术思维方式促进了20世纪的国际艺术发展。进入70年代,现代纤维艺术在材料的开拓、以线性特征对空间的改造和重构,以及作品超大体量制作等方面凸显于国际艺坛。80年代,现代纤维艺术运动又呈现向众多艺术领域合流的倾向,其创造性的活力,受到了国际艺坛越来越多的关
本书初版于1925年,英文名为Chinesebaskets,系劳佛尔在中国考察时收藏的竹篮及研究成果编撰而成。本书通过38幅图文生动呈现了中国华东、华南等地区的各式竹器。这些篮子设计精巧、美观,让人惊叹于当时竹匠的高超手艺和创意。这本书记录了当时中国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传统竹器,呈现了丰富的文化遗产,篮子的造型不像如今
本书稿将四川麦宿黑陶艺术的发展放置在康巴藏区文化、格萨尔民间文化、德格手工艺文化的语境中进行梳理,以多民族文化融合、多种艺术类型共生的视域发掘麦宿黑陶其文化特征、艺术特点、造型手法、装饰内涵等,以民族学、艺术学的视角,从康巴藏族地域特征、民俗文化、生活美学、生活习惯、审美视野等方面入手,通过实地考察的原始素材,梳理黑陶
本书是2017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项目重要成果。本书内容包括中国刺绣发展的基本脉络、课堂教学情景锦集、采风实践教学、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教学成果展览集锦、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作品成果汇编,对罗城仫佬族的有关文化刺绣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梳理,通过对全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文化生态的挖掘,在突破常规传承的基础上,结合艺术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