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上海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戏曲学会常务理事、上海戏曲学会副会长朱恒夫等主编。《中华艺术论丛》第26辑约请了二十多位戏曲专家对今日在戏曲舞台上经常演出的戏曲作专题评述与深入探讨,其中不少论文能从新的视角,对民族艺术的理论问题做研究,许多观点颇有新意与创见,各位专家各抒己见,具有十分现实的启发意义,对戏曲早
本书生动讲述了美术领域古今中外人体模特儿的历史故事。以世界名画、名雕塑作为切入点,展现了人体模特儿自诞生到发展、到近现代得到社会的认可与尊重的历史。作者挖掘艺术作品背后的故事,为我们讲述了模特儿和艺术家是怎样合作,共同创作出流传至今的艺术作品的,并通过实例表明模特儿对于艺术作品创作的重要性。刘海粟曾说:人体美是美中之至
本书将美术文献专业性特征剖析、英汉翻译理论讲解和翻译实践操作相结合,从语言学、翻译学、美术学的跨学科角度对美术文献在词汇、句子、语篇、修辞、作品题名、文体上的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阐释,提出了美术文献翻译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针对性翻译策略,探讨了提升美术文献翻译质量的核心维度。本书适合美术院校师生、美术界翻译工作者、从事
用一条30000年时间线完整厘清人类辉煌的艺术创造历程,属于每个人的艺术课。 由牛津大学艺术家担纲主编,英国皇家艺术学会、伦敦圣马丁艺术学院、麦吉尔大学等机构和学府的精英学者和艺术家联合打造,他们以专业眼光甄选人类历史上影响深远的艺术家和400多幅杰作,既有璀璨的艺术明星——乔托、波提切利、达·芬奇、拉斐尔、丢
本书是2017年OCAT研究中心年度讲座"从欧洲中心主义到比较主义"的整理。在本书中,艺术史家埃尔斯纳重新审视了已有250年历史的艺术史学科。全书主体部分由三篇演讲构成,另附五篇论文及补充文献,演讲部分回溯了艺术史学科的发展、特质、艺术史研究的对象,及艺术史在欧洲以外其他地区的研究与发展。论文部分从不同角度切入,探讨古
文艺复兴在人类文化史上一直保有不朽的地位。这一时期的杰出之士,从米开朗琪罗和达·芬奇,到但丁和蒙田,无不创作出了惊才绝艳的作品。这一“文化奇迹”究竟如何兴起,又如何走向消亡?在本书中,文化史名家彼得·伯克凭借其渊博的学识和优美的文笔,对文艺复兴做了精彩介绍。他有力地挑战了布克哈特等人的传统观点,即文艺复兴主要发生在意大
金课系列之一艺术史学史中囊括了美院艺术史教学精粹。我们不仅想理解世界,而且想弄清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不/仅想为我们所探索的对象,而且想对这种探索本身的性质、目的、方法作出定义和反思。系统的理论建设,是赋予美术实践与教学学科意义的根基。史论建设乃是学院的学科建设之灵魂。古典学术的传统,在杭州江南灵秀的湖山间绵延生息,未曾
本套教材在立足考纲的基础上,根据每个级别的要求给出了一系列的指导性意见。本套教材依循每个级别递进的考级要求,把1-10个等级分为三个阶段(1-3级、4-6级、7-10级)。在每个阶段中,都对考纲做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和阐释,并将考级的内容按照三个阶段的要求进行讲解,提供考级的参照,指导应考者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考纲的要点,循序
本书共六章,内容包括:数字媒体技术与现代网络新技术概述、数字媒体艺术在网络应用中的审美发展、数字媒体技术与网络课程整合的基础理论、5G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