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与创新/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系列丛书
本书从川渝保存完好,具有空间特色的历史文化名镇中选取有代表性的传统街道空间进行调查研究,从传统街道空间的围合实体、空间入手,分析其形态与结构,进一步深入解释传统街道空间选定、认可、理解、利用、语言、空间等哲学和文化意义。同时解析各个地区传统街道空间的实例印证其内涵,按文化和意义的标准对四川地区传统街道空间进行分类和总结
城镇化空间布局是区域经济学、城市地理学、城乡规划学的主流经典问题,具有很高的社会关注度。当前中国城乡关系深刻重塑、产业形态结构加快变革、城镇化进程有所变化,开展此研究恰逢其时,意义重大。本书认为,十四五时期中国将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中后期的中段,是由快态变慢态的变轨期,呈现五期叠加特征,即城镇化速度的持续放缓期、城镇化问
本书将聚焦绿色●智慧●融合主题,探索以下多个议题:(1)交通热点问题剖析(2)城市交通政策与实施评估(3)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综合交通体系规划(4)城市、都市圈交通一体化(5)城市交通与韧性城市(6)城市交通碳中和(7)交通空间塑造与整合设计(8)区域轨道交通规划建设技术体系(9)智慧物流(10)城市交通治理与服务决策
本书在新信息技术形成和城市规划量化进入新一轮黄金发展期的历史大背景下,从服务新时期规划编制与实践的视角出发,遵循由深层结构到显相形态,由理论框架到实践应用,由宏观到微观的逻辑思路,对城市规划量化分析的理论与技术方法进行系统的论述和规律性总结,构建并阐述了理论框架,开展了基于多学科综合的城市规划量化实践探索。全书共分为八
共享是新时期城市发展的重要主题之一。201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坚持共享发展理念,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同年10月,联合国第三次住房与可持续城镇化大会通过的核心文件《新城市议程》中提出人人共享城市,即人人平等使用和享有城市和人类住区,我们力求促进包容
1978年以来的经济体制转型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40余年城乡发展的动力基础,是城乡经济社会形态变化和城乡空间结构重组最重要的塑造力和演进动力。体制转型对产业空间布局和城乡空间的影响已成为人文地理学界的热点研究领域。本书将制度因素引入空间研究,以“制造业空间重构”为切入点,基于“空间生产”理论,探寻企业资本与政府权力在城乡
本书是我近十年来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对小城镇建设的建筑设计和规划实践活动的小结,更是我求学过程中对城镇发展发自内心的持续兴趣和爱好的产物。 任何尺度的规划设计离不开现实环境的天然属性,比如在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日新月异的城乡动态发展现实对指导目前规划设计引领的城乡建设至关重要。 于我而言,这种对城镇尺度建成环境的本
本书内容为城市规划史研究者访问城市规划老专家的谈话实录,谈话内容围绕新中国城市规划发展的重大事件和重大规划项目而展开,包含城、事、人等三大类,对70年来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多项议题也有较广泛的讨论。通过亲历者的口述,生动再现了中国当代城市规划工作起源与发展的曲折历程,极具鲜活性、珍贵性、稀缺性及学术价值,是极为难得的专业
《城市设计评论与案例研究》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的城市设计英语课程,2017年获上海高校外国留学生英语授课示范性课程。课程面向建筑、规划、景观等三个专业的国际交流生与本校学生。课程定位是以城市设计理论学习为基础,对当代城市设计的现状进行科学的记录与评判,要求学生掌握城市空间调研的一般方法,同时学会建立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