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职官制度研究历来是秦汉史研究的重点,但由于文献记载的匮乏,秦代官制的研究,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都难以推进。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批秦代简牍及封泥资料的陆续出土公布,使得秦代官制的进一步研究成为可能。《秦代官制考论》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一部力作。全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新见秦简牍、玺印封泥和青铜器等出土资料,
本书探讨的主题是中国近代的权力与媒介的互动关系,讲的是媒介传播,其实仍是一种历史叙事,也即通过历史的视角来审视媒介与权力的变迁,所探讨的媒介主要是指报纸、电报、记者、出版社、大学和通讯社等传播媒介。媒介不仅是在传播知识,同时也会改变媒介受众的思想观念。随着近代媒介的传播,人们之间的交往方式和活动方式在形态、规模和速度上
本项目主要以金代为研究范围,以金代吏员为研究对象,在总结、借鉴前辈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历史文献学、二重证据法等史学研究方法,引入经济学、社会学的相关理论,通过对金代吏员制度的形成背景及金代吏员的设置、来源、职责与管理、出职等方面的论述,进而揭示金代吏员集团形成的背景与基础,重点在于说明吏员集团与金代社会的关系,从
《词科与南宋文学》以词科为题,考察宋代词科考试与南宋文学之间的关联。全书分六章进行论述,主要内容包括:系统地梳理词科的源流与设置,讨论“词学”的内涵及其在宋代发生的变化;通过南宋各阶段掖垣文学的分析,论述南宋词科入等人士的文学实践及词科与南宋骈文发展的内部关联;从南宋中后期的“词科体”“词科习气”等批评入手,探讨这一时
近代工矿业的发展,给劳动者带来新型的劳动风险,严重威胁着劳工生活。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通过劳工立法建立劳工社会保障制度,将工矿业、铁路、交通等工人纳入制度之中。本书系统地梳理此时期有关文献资料,分析近现代劳动风险发生的情况、影响制度建立的因素、立法过程中的利益博弈、制度内容与模式、制度实施及效果,以此了解工业化初期这种新
秦国统一六国,开创了中国第1个封建王朝,这绝非偶然。原因何在?秦国基层政权模式的构建和运行是重要原因。《秦国乡里政权研究》充分利用传世文献和考古资料,系统考证了秦国的乡官、亭部吏和里吏,探讨了乡里政权主要行政职能,并对秦国的亭、亭与基层政权的关系做了研究。同时,总结了秦国基层政权建设的得与失,以为现实社会参考鉴戒。
本书卷首有一卷补述“诚意正心之要”。正文一百六十卷,分《正朝廷》《正百官》《固邦本》《制国用》《明礼乐》《秩祭祀》《崇教化》《备规制》《慎刑宪》《严武备》《驭夷狄》《成功化》十二章。
两宋三百二十年,经济的富庶、政治的昌明和文化的璀璨攀上中国历史的高峰,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深刻的社会变革,将有宋一代送入平民化、世俗化和人文化社会,造就令人瞩目的全民盛世。有识之士称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具幸福感的时代,那时的人们在社会生活上究竟有着怎样的观念、方式和状态?有着
现如今,新闻舆论对社会事件的影响力之大,是有目共睹的。本论文集创作的背景就是在抗日战争初期,一个新闻宣传大爆发的时期。邹韬奋作为民国首席报人,以知识分子的自觉,主动承担起以舆论推动抗日救亡的重任。本书精选1935年至1937年间,邹韬奋以个人身份发表于《大众生活》《生活星期刊》等报刊上的44篇文章。全书分为言论漫笔笔谈
《抗战以来》是韬奋先生参加实际政治活动的经验和观察的总结。作者评析了抗战初期四年间的得与失,指出了各党派捐弃前嫌、共同抗战和民主运动的蓬勃发展,是解决抗战期间各种困难问题的先决条件,同时也批评了抗战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阻碍社会前进的开历史倒车的行为,希望由此引起同胞的注意,共同努力于发扬优点而补救缺点,达到政治改革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