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立足于传世与出土文献中的语言及思想证据,探讨《老子》文本及思想渊源,在此基础上为《老子》年代学研究提供新的参照依据。全书分上、下编,其中上编“探源与年代学”力图厘清《老子》书中一些重要史实、思想的历史或文献渊源,为其年代学研究和思想溯源提供证据。下编“古义新证”则聚焦《老子》文本中较多歧义的语言表述及思想进行攻坚,
本书将聚焦于江南儒学的内涵、性质,以及构成与衍化,汇集深入细致而富新见的研究成果,以期反映此一论域的最前沿研究情况,并引领与拓展此一论域的研究。
本书以日本九州大学图书馆藏古写徽州本《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为底本,徽州本较黎《录》而言,更接近朱熹与门人弟子交流时语言的原貌。本书是在本编室出版的《朱子语类汇校》基础上删改,吸收原汇校成果,结合义理、文意加以判断取舍,确定有误的在原文上径改,删去校记,并对标点审核一遍使其更精确,以做成便利大众的普及本。
本书收入“马一浮编选《群经统类》”整理丛书。今收入“古今易学要籍选刊”丛书。本次出版,对原书作了以下三个方面的修改:第一,订正了少量文字、标点上的讹误。第二,增补、修订了少量校记。第三,扩充了附录。初版的附录只收入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汉上易传》卷首的提要,本次出版增补了两篇序跋,以及各种书目书志中有关《汉上易传》的记载
《道德经》又称《老子》,共五千余言,分上下两篇,通行本中,前三十七章为上篇,以道开头,称《道经》,后四十四章为下篇,以德开头,称《德经》,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经典之一,也是道家哲学的经典。它与《论语》一起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影响了中国人两千五百多年的哲学观。本书原典以通行本为底本,并进行注释和译文,同时收录道教代表黄元吉
在中华文明赓续传承中,儒学思想深深地渗透在中国几千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中,在塑造中国人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过程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本书从梳理儒学学派发展脉络切入,纵观解读了近3000年中国儒学发展流变。以时代为经,以儒家各学派重要人物为纬,从儒学的开创为始,简述儒家的核心概念,继而讲述其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嬗变的各
本书用漫画的形式对六十四卦的内容进行图像化的表现,让抽象的文字内容变得更直观,更利于理解。
从冯友兰先生的新理学思想建构,到蒙培元先生的情感儒学、黄玉顺先生的生活儒学的思想开展,再到黄玉顺先生的弟子们的理论尝试,构成了现代中国哲学情理学派的思想主线。情感儒学与生活儒学集中表现了现代中国哲学情理学派的当代发展面貌,是当代儒学中的重要思想理论,对儒家哲学进行了当代诠释和思想创造。本书着眼于儒家思想与当代生活的深度
本书的主题是“生活儒学的诠释学”,收录了黄玉顺教授的多篇论文和涉及诠释问题的论文段落、专著章节。本书广泛涉及诸如文本、经典、理解、解释、翻译、比较、对话、语言、文字、符号、话语、言说方式等诸多话题,在某种意义上,这些话题也是可以收摄于“诠释”概念之下的。生活儒学的诠释学,就是“前主体性诠释”,就是将诸如理解、解释、翻译
本书是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于一体的巨作之一,是一部儒家理学的名著,也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为宋代朱熹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此次出版的《四书章句集注》以清嘉庆年间吴县吴氏父子校刻本为底本,用清康熙内府仿刻的宋淳祐二年大字本校勘。内容上分为《大学章句》(1卷)、《中庸章句》(1卷)、《论语集注》(1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