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结合乡土文学作品进行文本阐释的著作集。作者围绕着文体与理论、诗意的探寻、家园的沉思、经典的重读四方面,对乡土文学进行理论性与文本性的分析。文体与理论的分析作为全书的基础,后三者是对现代乡土小说中的社会现状、人物命运、情感状态、生态环境、诗性特色以及叙事技巧方面的具体阐释。其流畅而好读的文字,既体现了作者对乡土
本书论述了中国现代时期儿童诗歌的发生、发展、审美尺度、类型特征等,并从“儿童本位观”的角度探索了其与儿童诗歌审美的关系,以及分析抗日救亡时期中国儿童诗歌的样貌,对当下中国儿童诗歌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具体内容包括:儿歌;儿童诗;颠覆性:童年思维的审美创造等。
史诗世界既是社会一行动的联合或组合现象,又是文化即心智一思维或性格的聚合结构系统,两系的构成法是经验现实背后一源于本体重复·循环等数理统计逻辑的模仿原则。正如书名所示,史诗类型学和史诗诗学指以草原史诗文化语法探索的两种人文主义诠释为具体内容的史诗理论范例,而“社会·心智+模仿”则指以社会行动、文化心智的本体模仿(重复或
本书为山东大学博士论文改写而成,研究范围从《红楼梦》被带入马来亚的可能性(1820年代)开始至2018年近两百年的时间。笔者通过文献记录,尝试呈现出《红楼梦》在某个时代如何传播,当时的传播主体是谁、传播了什么信息、其受众范围的大小,以及根据受众的反馈来探讨《红楼梦》传播的影响力。而后再对已出版的《红楼梦》相关文章与研究
本书撷取《诗经》中的经典之作。作者以清雅性灵之笔加以品鉴,阐释诗经的不老情怀,解读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芸芸普众的爱恨嗔怨,苦辣酸甜。让曾经书写吟唱过这些古老歌谣的人重新活过,得以呈现生命之厚和时间之薄。沧海桑田,沉淀下的是人事,亘古不变的是人情。
红楼厢记·悟澹禅文化解读《红楼梦》之《红楼厢记》
本书是一部关于东西及其作品的评论集,收录了李敬泽、南帆、陈晓明、张清华、余华等二十多位名家的批评,他们以各自独特的视角进入东西的文本世界,或从语言特色,或从人物塑造,或从精神分析,或从审美特质,等等,多维度、深层次地对东西作品进行了游刃有余的分析。每一篇文章都富于深刻的见解和精妙的评论,为读者拨开了语境的迷雾,带领读者
本书对《古诗十九首》进行了深刻透彻的解读,带领读者品味诗中一字千金魅力的同时,挖掘背后有趣的东汉文人故事,生动再现他们的生活与情感。作者用细腻流畅的语言,描绘了东汉文人的远游、求学入仕、交游等方面的生活情况。尤为难得的是,作者还阐发了东汉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以及他们对人生来路与归途的反思。本书写作时兼顾史学与文学,既有
《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小说以写实主义的手法描绘了人们在面对“功名富贵”时的不同表现,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同时热情地歌颂了那些不慕荣利、不随流俗、讲求文行出处的人生选择。本书从江南人文、家世生平、儒林写真、讽刺艺术等多个方面,对《儒林外史》这部小说进行
唐宋时期散文名家名作迭出,呈现出极为繁荣的创作局面。本书以“唐宋八大家”为主,通过对诸多唐宋著名散文作家作品进行讲解与赏析,介绍该时期散文发展脉络、作家的创作情况,以及各流派之间的继承关系和独特风格。本书撰写秉持求真与务实两大原则,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吸收现有研究成果,以时代和人物为线索,分为十二讲,每讲下设若干小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