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十年来,学习传统文化日益成为当代中国人的自发之举。近年来,国学热度不减,但随之而来的学习问题也不少。那么该如何正确有效地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呢?这便是本书的研究与写作动机。本书基于尊重与顺应当代中国人普遍接受科学的现代教育事实,运用大家所熟悉的现代叙述语境与严谨的逻辑思维方式,透过文言章句的字面之义,系统解析了儒学深层
本书共收录34篇论文,分为四部分,即墨子考论墨子思想论述墨学现代价值及其意义墨子研究综合论述,全方位、多角度地介绍了墨子的姓氏、里籍、生卒以及墨学兴衰等,阐述了墨子的主要思想,如和平思想(兼爱、非攻等),政治思想(尚贤、尚同等),经济思想(节用、节葬等),教育思想(上说下教,遍从人而说之等),科技思想(鸢飞戾天小孔成像
从布衣到丞相,个人能力尽显。促进中华统一,见证秦朝辉煌。却因私欲让大秦走向万劫不复……
本书力图通过对荀子管理思想、观点以及管理实践的梳理,让读者窥见荀子要求管理者重视人的作用,知人善任、任用贤能;要善于明分使群,进行合理的社会分工和职业划分;对待利益要先义后利,以义克利;国家治理要隆礼重法,礼法交融,道德和法治结合;对外主张王道,反对霸道,践行力术止,义术行的原则;让无为而治的管理最终达到富国富民的目的
本书以引归为名,冀求还原《庄子》书的思想、理论及所涉及的人物关系的原貌。为此,本书注解部分有意设计了注释、解释和诠释几个部分,并对三种注解成分确立了不同的文字表述原则:注则求其规范,解则求其理当,诠则求其论立。本书注解的另一个特点,是以句解作为注释的标注尺度,容许作者兼顾训诂和义理两种注解取向。本书的白话文译文,还力求
一种文明意味着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关于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系统论述。本书正是对儒家文明相关问题的讨论。包括:与现代新儒家对话,反思五四以来那种基于普遍主义视角的研究范式;与康有为的对话,重思广土众民的国家如何塑造认同;与朱子对话,四书与五经之间的理论紧张该如何化解;与经典对话,探讨船山先生的六经责我开生面!本书内容曾
《论语》乃孔门。惜时下注本杂乱,圣人血脉难接,迫切需要正本清源。本书以疏通义理为主,以朱子《论语集注》为底本编著,特色有三:其一是以黑体突出经文,略加音注,以利诵读;其二是参考最新的文字训诂成果,力图回归经典所处时代的语境,体贴圣人的本来意思;其三是义理发微,本于朱子集注之血脉和精神,兼容汉学与宋学的精义,并在此基础上
明代朱得之的《庄子通义》是现存明代最早的一部解庄著述,其在继承前人解庄成果的基础上,会通儒道,注重吸收阳明心学的思想,以心学解庄,开创了庄学的新局面。其对《庄子》外、杂篇真伪的考论及对《庄子》《列子》关系的辨析也对庄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编校者以《庄子通义》浩然斋本为底本,参校丁坊本、李栻本和傅山本进行点校,其中浩然
本书为四川民国的著名学者袁焕仙先生的主要著作结集,共十一部:《榴窗随判》《黄叶闲谈》《中庸胜唱》《灵岩语屑》《酬语》《<心经>三讲》《通禅与王恩洋》《东方学术界之函讨》《统说<庄子·齐物论>》《高山佚韵》,以及《国是主张及宪法意见》等。本书所收录篇章,都是根据现仅尚存的雕版所精校。本书的出版,将会对四川民
本书是傅斯年先生在阮元《性命古训》一书的基础上,重新将商周甲骨文、金文及先秦遗典中的生性命令诸字一-整理解读,通过语言学的方法还性命诸字之原,用思想史的方法梳理儒家性命说思想的演变与传承。全书分三卷,一卷字篇,对先秦传世典籍中性命诸字进行训诂;二卷义篇,梳理先秦儒家各派性命说观点,演其流变;三卷绪篇,分析汉代以来儒家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