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徐锦庚的报告文学精选集,收录《行走的脊梁》《懒汉治村》等获奖代表作、报告文学作品及创作谈。挖掘普通劳动者身上的闪光之处,全面、立体、详实地展现获得奖项的纪实作品及其创作过程、写作背景、采访逸闻、艺术技巧等内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纪实文学(新闻、报道、宣传文稿、报告文学等)提供创作、指导范本。内容
本书汇集了省内外专家、学者、作家、记者等撰写的以“甘味”农产品为题材的纪实文章,用亲历者、体验者的视角,真实地描述和记录了近年来甘肃省在全力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深入挖掘甘肃特色农业产品的故事,弘扬了甘肃农耕文化、丝路文化。具体篇目包括《我与“甘味”的故事》《特色“甘味”走南闯北写“春秋”》《一个品牌
本书收录了作者创作的报告文学作品29篇,主要向读者展示了镇原县各级领导干部在脱贫攻坚期间,带领人民群众攻坚克难时发生的感人事迹。重点创作的文章《满眼翠绿一山香》,记述了镇原县方山乡贾山村脱贫摘帽的过程,以纪实的手法报道了村支书杨明金“大山深处的好当家,养羊路上的带头人”的先进事迹。《大山深处的故事》讲述了新集乡刘大岔村
北大荒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织部分之一。本书精选75个北大荒开发建设史上比较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生动地再现和还原了复转官兵、科技人员、地方干部、知识青年、垦荒二代等开发建设北大荒的历史画卷。从篇章结构上按北大荒人群及文艺人才、文艺经典划分,区别于以往有关北大荒开发建设的书写特点。既可以作为研究北大荒精神的参
本书是由马鞍山市作家协会组织编的一部报告文学作品集,收入了《南山蓝》《恰似青山迎面来》等九篇文章,笔法多样,案例详实,从不同角度以百年矿山的今昔对比,折射向山这座功勋矿山昨天的历史和今日的辉煌,大力弘扬“凹山大会战”精神,把向山地区综合整治作为践行新发展定位、创建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示范区。
本书书写了杭州8000年的文明史、5000年的建城史,再现了曾经的吴越国与南宋都城的旧貌,展现了西湖、大运河、良渚古城遗址三大世界文化遗产的前世今生和灵魂。
本书是一部以扶贫中发生的典型故事,来反映成都市双流区对口援建甘孜州巴塘县脱贫攻坚的文学作品。记述时限起自2012年4月四川省对口支援藏区工作会议召开,下限原则上断至2020年2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巴塘县正式脱贫摘帽。采用文图并茂的方式进行编撰,突破传统志书写作方法的束缚,采用“纪实”与“文学”相结合的写作方法,选取援建
本书作者于2020年、2021年间,走进东莞的工厂,前后耗时八十余天,深入一线,在电子厂、模具厂、首饰厂等,与做工的人同吃同住,记录下打工者的真实身影——很多人抱怨“996”,他们却关心是否有班可加;他们看重自己的劳动,会为应得的报酬据理力争;下了班的烧烤摊上,他们也会谈梦想、谈家乡、谈爱情。
本书从“厚度、维度、高度、深度、软度、宽度、精度、速度”8个维度出发,立体化讲述隧道人在不同隧道建设过程中的真实故事,还原新时代隧道建设者的创业风貌和奋斗历程,褒扬了隧道建设者不畏艰险、不怕牺牲、艰苦奋斗、敢于创新的高尚精神和“敢叫高山低头、河水让路”的豪迈气概。本书是一本既能让青年人了解隧道挖掘过程等相关知识,又能学
本书共分为五章,其中,既有中国政府投资治理沙漠的故事,又有专家学者、民间组织和当地群众努力治沙的感人故事,钱学森、宝日勒岱、殷玉珍等名字,与毛乌素沙漠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如今的毛乌素沙漠,已经从肆虐的沙魔,被人类驯服成乖巧的沙宝贝,当地群众已经与沙漠和谐相处,从沙漠中刨出了金元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