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依据作者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等编著而成。全书共分10章,第1章介绍我国土壤盐渍化分布状况和影响,分别从遥感诊断土壤含盐量方法和灌区土壤水盐模拟两个方面阐述了国内外研究进展;第2章对研究区概况和数据获取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研究区土壤盐分变化的影响因素;第3章至第5章分别介绍了卫星
本书内容讲述:研究地表土壤含水率受采煤影响的规律,对于西部生态脆弱区生态复垦具有重要实际意义。采用地质雷达作为土壤含水率的探测方法,提出了利用雷达早期信号振幅包络值直接反演土壤含水率的计算方法,利用ARMA算法实现了雷达探测深度范围内早期信号深度以下土壤含水率计算,给出研究区土壤含水量的空间分布,及浅部松散层空间分布。
本书系统介绍土壤学学科领域范畴内研究内容的专业基础知识,将运用土壤学、生物学、化学和环境学等交叉学科的基本原理阐述土壤中由土壤生物、有机质、矿物等关键土壤活性组分调控下的碳、氮、硫、磷等关键元素及污染物的生物化学循环过程与理论。全书共九章,可以主动适应学习者个性化发展和多样化终身学习的需求,帮助有自主学习需求的学习者掌
本书共6章,对土壤水分运动参数的预测方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构建了土壤水分特征曲线、非饱和导水率和扩散率的预测模型,在模型优选的基础上给出了适用于黄土区水分运动参数获取的最优预测模型,并建立了畦灌水分管理一体化模型。本书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与参考价值,可供水力运动、水土环境控制、农业灌溉等方面的科研人员、技术人员、管理
编者广泛收集了近年来衢州市及所辖各县(市、区)相继开展耕地地力调查与评价、标准农田地力提升和土壤培肥改良等各项工作的相关资料及数据。通过开展全市耕地地力评价,明确了全市耕地土壤肥力状况和地力等级以及耕地地力的时空变化规律,基本查清了各县(市、区)耕地立地条件、基础生产能力及土壤养分状况;并通过全市范围内典型地区(项目)
重金属过量积累是中国南方红壤丘陵区稻田土壤污染的主要类型之一。微生物是土壤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污染物转化过程的关键驱动者,明确重金属积累对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功能的影响是探索水稻土污染生物修复技术的先决条件。然而,目前对重金属污染如何影响水稻土微生物群落及其介导的氮素转化过程尚未明确。本书基于江西省泰和县仙槎河污灌区,以
我国盐渍土面积为3.69×107hm2,其中滨海盐土资源有217.55×104hm2,浙江滨海盐土资源占全国13.3%。滨海盐土存在着土壤盐碱化严重,氮、磷和有机质含量偏低,土壤贫瘠等问题,严重限制了滨海盐土区域农业经济的飞速发展。针对滨海盐土土壤盐分重、养分低、地下水矿化度高、淡水资源缺乏等问题,1970年以来,浙江
本书是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研究的专著。全书阐述了水土保持、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关系。首先介绍了生态文明的相关概念,分别从生态文明的产生、生态文明面临的挑战、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其次对土壤侵蚀、水土保持等方面进行了介绍;最后对近年来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范式进行了系统深入论述,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提出
本选题是土壤气体浓度研究专著。农业生产实践中,水肥管理对于确保作物稳定高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选题聚焦于通过改善农作物根区土壤孔隙间的氧浓度,探究其对作物产量和品质提升的影响,旨在为该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全书分十章节展开,第一章概述土壤孔隙间气体的产生、传输过程以及影响因素,为理解土壤气体动态提供基础。第二
本研究以新郑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土壤属性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采样与室内高光谱测定(350-2500nm)相结合,遴选出6种光谱变换下11种土壤属性的最佳光谱特征波段,构建基于偏最小二乘法(PLSR)和面板数据模型(Paneldata)的高光谱反演模型,对比选取最佳反演模型;提出适宜新郑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建议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