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记忆是近年来人文研究领域中的热点话题。本书聚焦于德国学者阿斯曼夫妇和阿斯特莉特·埃尔等人的理论著述,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解析当代西方文化记忆理论,提出文化记忆是一个以记忆媒介为主要内驱力,由文学性、物质性、选择性、建构性、和伦理性构成的多维、动态系统。
本书以苏州姑苏文化新经济开发标准试验区的整体工作情况为背景,研究了从经济发展视角进行文化开发建设的结构体系,并用实际案例总结了苏州文化新经济建设的成果。书稿从整体规划、文化新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搭建、城市气质转型、文化新经济集合品牌建立等不同层次详细阐述了区域文化新经济建设的开展方式和整体思路。
当欧洲首次接触世界其余地方的时候,到底发生了什么?欧洲人称其为发现的时代,然而这对于其他地区的人而言,则意味着奴役、传染病、文化屠杀、经济和社会全方位的变化。在布莱恩·费根新版的《文化冲突》中,这位畅销书作者描述了一系列精彩的案例,讲述文化接触的影响,这其中包括皮毛商休伦人,南非洲的科伊科伊人,塔希提人,日本人和阿兹台
当今时代,社会文化发展日新月异,文化传承创新及文化建设实践对文化传播管理领域的学术体系建构,提出了新课题、新要求。本书旨在强调知识和学术的价值引领,推动当代文化传播与管理实践各学科领域的交叉整合、融汇互通,植根文化土壤,聚焦文化实践,力求探索文化传承创新新思路,树立文化传播与管理研究新框架。全书围绕文化传播、文化管理等
符号学是集中处理意义生产、传播、解释、反馈诸环节的学科,意义必须经由符号来表达,符号的用途就是用来表达意义,因此符号学被认为是研究意义活动的学说,广义的符号学即意义学。本书从符号、政治与伦理的互动关系来考察早期中国的符号思想的演进,由自然与文化两个维度切入。先民在对天地阴阳与四时变化的考察中逐步把握了其运行规律,并用符
《秒懂中西方文化差异》由纸质教材与微课视频两部分组成,内容涉及中西方文化差异中的十三个方面,如戏曲、花卉、婚俗、酒文化等,以生活化的主题切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情境创设为延伸,引导学生在语境中提高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以微课学习为辅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开放包容的品格;以实践操作为提升,在
本教材是鞍山师范学院外语专业(大学一年级)选修课“中西文化交流”校本教材,由鞍山师范学院王夷平根据教案编著,包括教育、科技、文学艺术、经济发展、名胜古迹、自然风光、节日习俗、体育休闲等主题,用中英文双语介绍相关知识,以此增进大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
智库对当代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内外交政策决策具有重要影响,往往充当学术界和决策团体,国家和社会公众之间的桥梁。目前,国内学界对智库的研究非常少,仅有的一些也主要关注美国智库,我们目前对欧洲智库的研究还十分不足。然而,欧洲是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重点地区。我们十分有必要了解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欧洲智库的“中国观”及
当别人评价某一事物时,你能否通过理性思考来提出不同的看法? 当假设某些情绪表情不好或不道德时,你是否会考虑到个体差异化? 当对某个群体动机或成就产生刻板印象时,你如何用与以往不同的思维方式来改变? 当不同国家的人对人生意义、努力、成功、幸福的看法迥异时,你能否看清其背后的文化差别? 东西方价值观是否截然相反?如果存有差
本书综合探讨了文化学与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学科的关系,并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搭建了文化学的理论架构。书中采用了作者在国外留学期间收集的大量文化学研究资料,旁征博引,融贯中西,从中也可管窥作者对于东西文化、南北文化研究的主要观点,其中一些观点在今天仍具备一定的理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