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与文明》(第二辑)是由陕西师范大学医学与文明研究院主办的学术性集刊。本刊注重原始资料的发掘与运用,不同学科门类的交叉与互动,致力于整合不同类型的学术资源,搭建医学相关事物研究平台,内设笔谈、访谈、专题研究、理论与方法、书评、文献选译、学术活动纪要等栏目。第二辑内容涉及疾病医疗史、医院发展史的研究理论、方法与学术史
阐释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在我国史学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梳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脉络,详尽分析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产生的各种社会历史条件、发展的各个典型阶段,整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重要研究成果,同时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基本内涵、发展阶段、主要特征、重大问题作系统深入地探讨,从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两个角度总结
精选从20世纪20年代至21世纪以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经典或具有代表性研究成果的文献约20篇:既有纵向阐述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的成果,又有专题讨论唯物史观史学的各种成就的论著,既有对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个案研究,又有对不同时期唯物史观史学发展的阶段性探讨,并结合时代发展,对文献资料进行解读。
本书精选了中国史方面的3000余条名词解释,分为若干名词组合。编写时参考了通行的历史学教材,同时广泛参考了各种学术专著、论文,有学术上的质量保证。本书首创“名词组合”加“逻辑提要”的复习方法,把若干相关的名词条目统摄于一个逻辑严密、彼此关联的组合之中,为考生提供一种系统性、条理性的复习方法。使考生在备考的过程真正做到高
本书为吴晗解放前所作,出版于1946年。内容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突出了他对国家与民族命运的思考,集中论述了社会风气的堕落、政治的腐败、人民的困苦与国家兴衰治乱的关系。提出了改良社会风气,限制权力,根除腐败,实行治人与治法结合的民主政治,报刊与言论自由等众多现实的问题,很有启发意义。本次出版,增加了吴晗关于明代政
本书考察了关于历史和历史学性质的思想的深刻变化,以及自19世纪职业历史学出现以来作为其基础的基本原则的发展,描述了二战以后新的社会科学学科如何改变历史学,特别是近二十年来后现代主义思想对历史学的巨大挑战,并得出结论:当代的历史学正从经典的、宏观的形式走向微观史、文化史和日常生活史。本书是新版,增加了题为“21世纪初的回
本书是上海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为夏伯嘉教授七秩纪念而特意征集的学术纪念文集,主要收录了17篇与明清以来的中西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相关的论文,作者分别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大学、厦门大学、澳门大学等学术机构,内容集中于讨论e考据与文史研究的新机遇:以查索诗文用典为例、欧洲望远镜究
本书是蒋祖怡先生作为专科国学教材之一而编纂的,这决定了其书名虽称“史学”,但实际内容却比较狭窄,仅为中国史学史。全书共分“绪论”“史书”“史学”“余论”四编。第一编“绪论”首先论述了“史”之意义及范围。接着,他扼要介绍了我国史官设置的历史,然后详细论析了古代史书所反映的历史观。第二编“史书”论述我国古代史书,蒋先生将其
该书曾于2018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单行本,此次拟收录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该书曾于主要对文化概念和文化理论进行了系统论述。作者认为,历史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化和文明是历史研究的基本内容,由此,作者不仅深刻分析了历史学的性质和撰述方式,尤其对文化和文明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详尽阐释。他区分出的“大文明”和“周边文明”
这本书是历史哲学家弗兰克·安克斯密特的集大成之作。在意义、真理和指称这三个基本概念上与一般语言哲学对话,强调将整体史学文本与陈述性语言加以区分,获得对历史表现本质的恰当把握,充分认识史学介于艺术与科学之间的特殊性。他相信以兰克、洪堡为代表的历史主义基本上是正确的,并由此深入探讨了经验和主观性的概念,以及政治史的核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