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交城断裂(文水—汾阳段),开展系统、精细的遥感、地质地貌、地震地质、第四纪地质、地球物理、地震活动、地壳形变和年代测定等综合方法的调查和研究,分析和判定在特定地球动力学条件和地震构造环境下交城断裂展布、结构、规模及运动性质、活动方式、活动时代等特性,根据断裂第四纪活动性差异划分断裂活动性分段,给出不同活动性分段的地震
本书着重介绍西南河流源区水文监测体系、径流水源解析、地表关键要素变化及其径流效应、径流变化规律及其未来趋势、泥沙输移与灾害、全物质通量、生源物质循环及其对梯级水电开发的响应、径流适应性利用方法、径流适应性利用技术、空中水资源利用技术。
随着北京市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宏伟目标的提出,北京水资源安全保障问题再次受到广泛关注,面向北京这样一座超大型城市极为复杂的社会水循环系统,如何科学地刻画健康水循环机制,设定合理的水循环调控目标,以及找到可行的健康水循环路径等科学问题亟待解决。为此,本书从超大型城市社会水循环的视角,系统分析北京水资源安全保障态势与目
本书从地球内热的起源和传播方式出发,介绍了由地热产生的一系列的过程与现象,以及地热学研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内容包括:1)岩石热物理性质和地下温度场的测量方法;2)地热数据的处理和解释;3)地壳热状态的分析方法;4)岩浆海和早期地球大气的演化及其热力学条件;5)永久冻土、温泉和泥火山等热现象的本质;5)居里不连续面的计算
地球物质基础是以元素、矿物和岩石等为研究对象的基础学科,本教材主要内容包括:(1)地球物质(元素、矿物和岩石)形成的基本理论,以及元素、晶体、矿物、岩石的分析方法;(2)矿物的基本性质与矿物的分类、常见矿物的鉴别方法,了解矿物的成因产状;(3)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基础知识与鉴别岩石方法,掌握各种岩石的成分、结构、构
作为承担国家重点科技支撑项目《水库地震监测与预测技术研究》的主要研究团队之一,在2007-2011年期间我们对近几十年来国内外有关水库地震研究所取得的主要进展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了较系统的调研,并在新丰江、三峡、龙滩三个库区开展了“高密度”的数字地震观测,对水库地震的主要特征和发生环境条件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取得以下五
“9·5”泸定地震震级6.8,最大烈度9度,地震发生于川西高山峡谷区,毗邻贡嘎山、海螺沟等著名景区,相较于汶川、九寨沟、芦山等近年来历次地震,泸定地震既有相似的楼梯震害、强梁弱柱震害、底层薄弱层震害等,也有减隔震震害、坡地建筑震害、景区自建房震害等。本书根据“9·5泸定地震”后第一时间及多次赴震区对房屋建筑进行的震后科
《海河流域区域暴雨及面雨量分析图集》一书共分4章,第1章介绍海河流域暴雨和面雨量的气候特征,第2章介绍海河流域暴雨的预报思路,第3章介绍海河流域暴雨个例入选标准和说明,第4章展现海河流域暴雨个例分析。全书对近60年海河流域的区域暴雨及面雨量进行统计分析,并着重分析暴雨个例天气形势,相信会对海河流域地区气象、水利、水务等
全书共分6章,主要内容包括:高温岩石物理力学特性;热损伤花岗岩物理参数改性效应及数学模型、岩石材料及试验方案、热损伤花岗岩物理特性变化规律、热损伤花岗岩物理参数的数理统计分析;热损伤花岗岩微观结构变化及其表征方法;热损伤花岗岩拉压特性的温度效应及损伤机理研究;热损伤花岗岩围压效应及强度准则研究;地热储层应力场分布及强度
本书基于对东江源区水文水资源进行的调查评价,摸清东江源区的基础自然要素情况;掌握东江源区水资源分布及变化情况;查清影响东江源区水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因子;掌握东江源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充实东江源多样性数据库和科研监测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