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马克思博士论文写作的基本情况,对写作背景、内在逻辑及主要内容、传播状况和研究现状作了基本概述。第二部分是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全文句读,由献词和序言部分句读、正文部分句读和新序言(片断)部分句读三部分构成。第三部分是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深入解读与延展,力图揭示其内在的哲学奥秘。第四部分为
为了让更多读者能够读懂《资本论》这样一本科学著作,使大家接受科学的价值观、世界观,作者基于自身的专业研究和对经典全面、深刻的理解,带领读者通读《资本论》三卷,全书篇幅在10万字左右,作者选取原著的重点内容和精华部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进行讲解,每讲之间有着紧密的逻辑联系,使读者能够顺着清晰的脉络更快速地理解。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是卢卡奇专题研究,为纪念《历史与阶级意识》出版100周年,收集了学术界研究卢卡奇这一著作的一些富有代表性的成果;下册是资本主义智能化新趋向研究,是我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及时地跟踪探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和其他左翼人士对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社会效应”的研究。
本书收录了近一年来我国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方面的相关文章及最新研究成果,计40余篇。这些研究成果紧扣时代主题,不仅深入探讨了《资本论》的基本理论、中国式现代化、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新发展格局、分配理论等课题,还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数字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探索,对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具有较大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问题研究
本书共五章,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与人口理论、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人口再生产、中国生育观的生成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当代境遇、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对“人口危机”的时代回应。
本书为浙江社科规划重点项目研究成果。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更加需要实现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其中,意识形态的话语实践构成了国家与社会互动的一个重要场域,而且意识形态的功能发挥就是在国家与社会互动的一个个具体场域中的话语实践得以实现的。本书围绕如何实现国家与社会在意识形态话语实践中的良性互动这
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根本出发点是走出现代性困境,其社会概念力图回应现代性状况下个体与共同体分裂这一重大现实课题。本书在现代性问题语境下探讨了马克思的社会概念,审视了其思想内涵与实践价值。作者还自觉地与当代政治哲学思潮进行批判性对话,力图在规范性视域中拓展马克思社会概念的思想空间。
本书是在当代新的境遇下对马克思文本研究的学术基础清理和方法论省思。作者利用丰富的文献资料对马克思手稿、笔记、藏书的保存、流传的总体情况进行了梳理,从中选取了50余部最能表征马克思思想特质、内涵以及发展历程的重要著述,对其写作与出版情况进行了考证。此外,还对马克思文本研究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几种类型,特别是国外马克思学代表人
《资本论入门》是在考茨基《马克思的经济学说》一书基础上,由日本学者石川准十郎补充完善而得,共五编十章。考茨基的《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很早已被引进中国,最早由戴季陶、胡汉明翻译,并以《资本论解说》书名为中国读者所熟知,本书对大众了解资本论提供了有益的帮助。考茨基作为马克思的最初追随者,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方面,作了许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