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从学术的角度,以文献为基础,梳理了峨眉山佛教自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的发展过程,着重介绍了峨眉山佛教的形成、兴盛和社会影响,以及与峨眉山佛教史相关的学术研究情况。
本书以中、日、英三种文字,介绍了唐宋时期,到福州开元寺居住或参访、学习的7位日本历史文化名人,即日本真言宗创始人空海大师、日本遣唐大使藤原葛野麻吕、日本书法巨匠橘逸势、日本天台宗寺门派宗祖圆珍大师、日本东大寺重建圣人重源上人、日本律宗戒光寺派开山祖师昙照律师、日本诗僧庆政上人。
本书主要对唐宋禅籍中所见俗语,包括谚语、惯用语、歇后语和俗成语进行讨论。全书包括六个章节:一、禅籍俗语的性质、特征、归属和范围;二、动态语境下禅籍俗语的语义类型;三、唐宋禅籍俗语的来源及世俗化演变;四、禅籍俗语中反常合道的语言现象;五、以禅籍俗语为媒介探究唐宋民俗文化风貌;六、禅籍俗语的作用及风格。
徐梵澄先生关于唯识学的普及读物徐梵澄先生关于唯识学的普及读物徐梵澄先生关于唯识学的普及读物
本书为中国佛教协会主编的“全国汉传佛教院校教材”系列之一。本书为《摄大乘论》教学辅助读物,属原典类辅助教材。在释义中,除采用白话消文外,义理皆以世亲和无性二人释论为归趣,以实现方便今人阅读的同时不偏《摄大乘论》正义。在注释上,根据作者在闽南佛学院多年讲授《摄大乘论》至经验,对关键名词进行解释,释词以唯识学相关工具书释义
本书稿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结项成果,全面整理和释读总120卷俄藏西夏文《大宝积经》中的第一辑(包含卷一至卷三十九),运用“四行对译法”,对西夏文进行包括“标音”“对译”“译文”和“注释”等形式的文本释读,主要针对字、词和句子中所蕴含的文字通假、词语来源、语法形式等进行阐释。
本书对应整理卷二十六至卷二十九《法界体性无分别会》(两卷)、《大乘十法会》、《文殊师利普门会》,首次刊布《法界体性无分别会》《大乘十法会》《文殊师利普门会》四卷佛经的西夏文录文,并与汉文原典对照。书稿旨在为西夏学界提供一个基于汉译佛经的西夏文献库,以便为进一步认识西夏语词汇和语法提供宝贵的资料;其次是为进一步明确西夏仁
本书对应整理卷三十至卷三十四《出现光明会》,首次刊布《出现光明会》五卷佛经的西夏文录文,并与汉文原典对照。书稿旨在为西夏学界提供一个基于汉译佛经的西夏文献数据库,以便为进一步认识西夏语词汇和语法提供宝贵的资料;其次是为进一步明确西夏仁宗时期校译经典的校经原则和背景提供参考。
本书稿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结项成果,全面整理和释读总120卷俄藏西夏文《大宝积经》中的第一辑(包含卷一至卷三十九),运用“四行对译法”,对西夏文进行包括“标音”“对译”“译文”和“注释”等形式的文本释读,主要针对字、词和句子中所蕴含的文字通假、词语来源、语法形式等进行阐释。本分册对应整理卷二十二至卷二十五《被甲庄严会》
本书对应整理卷十九至卷二十一《不动如来会》(两卷)和《被甲庄严会》(共五卷)第一卷,首次刊布《不动如来会》和《被甲庄严会》第一卷三卷佛经的西夏文录文,并与汉文原典对照。书稿旨在为西夏学界提供一个基于汉译佛经的西夏文献数据库,以便为进一步认识西夏语词汇和语法提供宝贵的资料;其次是为进一步明确西夏仁宗时期校译经典的校经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