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陈寿《三国志》、南朝宋裴松之《三国志注》,是三国史研究最为重要的资料。但《三国志》经过长期的辗转抄录、雕版覆刻,加上后人有意无意的改动,今天留存下来的版本,难免错讹衍脱,不利于阅读研究。为了追求历史的真实,不得不对《三国志》及裴注进行校勘,力求恢复其本来面目。因此,整理《三国志》及裴注,便成为治三国史者的首要任务,历
无千年王朝,有千年世家。王朝不断更迭,门阀始终屹立。历史是帝王将相的历史,更是门阀士族的历史。这是一部魏晋门阀士族的兴亡史,讲述了皇权与门阀权力博弈的漫长历史,主要描写了河内司马氏、琅琊王氏、颍川陈氏、颍川荀氏、颍川钟氏、谯郡曹氏、谯郡夏侯氏、弘农杨氏等世家大族的崛起、发迹与沦落,涉及谋略、政治内幕、历史真相、时间、人
◎内容简介 《何以秦汉》是一部章回体小说。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一直写到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为止,精彩演绎了秦崩楚亡汉兴,华夏一统的历史华章。历数楚汉争霸历史事件中的著名军事战役,以及徐福海外求仙、黄石公授书张良、焚书坑儒、沙丘之谋、指鹿为马、鸿门宴、霸王别姬等历史故事的来龙去脉,还介绍了皇帝称号、秦朝服色
本书收录了作者发表在《炎黄春秋》《文物》《中国史研究》《历史教学》《文史哲》《中国史研究》《东岳论丛》《史学月刊》《中国史研究》《江海学刊》《中国史研究》《人文杂志》《孔子研究》《中国史研究》等上的文章,有《中国古代文献记载的炎帝神农其人》《从文献释炎黄》《中国史研究》《从文献中爬梳清理兵主蚩尤》《中国史研究》《天下尧
与一般春秋史以齐国、晋国为叙事中心不同的是,本书另辟蹊径,以身处边缘的楚国为切入点,用历史社会学范式来剖析楚国兴起的地缘优势、先进的政治文明、优秀政治家的卓越智慧、楚人的进取精神等,为我们讲述了楚国从边缘地带逐渐发展为南方政治中心,并成为华夏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演化过程。 在周制向秦制转变的过程中,楚国与秦国、齐国、晋国
本书的写作以王国维“二重证据法”为指导,将传世文献与地下出土材料相互释证,对《战国纵横家书》进行系统译注和研究,推动战国学术史的蓬勃发展,带来在传统文化研究上的推陈出新。本书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战国纵横家书》注释和译文加以全面整理,是一部科学性和通俗性相结合的校注本。
本书所关注的王莽时代,讲述儒家在中央朝廷驯化君主失败后,进一步演进支配地方宗族,以至于最终灭亡秦汉帝国的一段故事。书中以桓、灵二帝的五十年执政生涯作为暗线,明线则试图全面系统地还原党锢之祸的始末,在此基础上细致考察党锢中人的心态、目的、行为,解读儒家在其中到底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士大夫的心态如何从辅佐汉朝走向了辅佐三国,
本书从孙坚创业开始,为读者讲述东吴政权从孙氏崛起到争霸天下,再到建立帝业,最后走向灭亡的百年历程。东吴立国50余载,在三国中国祚最长,若从孙坚创业论起,则跨越将近百年,与三国时代相齐。可以说,从东吴的历史出发,就能基本了解三国历史的脉络。本书力图为读者呈现一个真实而全面的东吴,不仅从宏观角度展开东吴百年兴亡的历史画卷,
本书主要考察了约公元前400年至公元200年间中华帝国在东亚南部的建立。不同于传统中将都城及与其密切相关的地区视为“核心”而将长江以南地区视为“外围”,作者将帝国视作一个互动网络,展示了长江以南早期区域间的接触如何影响了中华帝国扩展的方向。征引了大量的资料,包括传世文献、出土文献、考古发现和里耶的档案文件,证明了这一网
本书打破“楚汉争霸”的大历史观念,邀请你到汉朝普通百姓家,尝一尝“网红胡饼”“奢华火钢”,静享一杯用陶罐烤制的香浓百抖茶。你会发现,我们热衷的“八卦”,竟然是统治者治理天下的哲学;看似粗糙的漏刻,却是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计时器;后官女性们不是天生爱勾心斗角,她们曾引领宫中读书潮,也有相思而不得的凄美故事;豪族们每天洗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