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骧,翰林,清末曾任山东巡抚、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加陆军部尚书衔,思想开明,锐意进取,政绩显著,青史扬名,泽被后世。本书首次全面整理、汇集了这位晚清政坛巨擘留下的公文,辑录到他给朝廷的奏折、折片1231份,及电文、咨呈、札事、诗文、信函等文献,是研究晚清山东、河北、天津、北京等地省、府、州、县各级官员考核及任免、税务
本书以民国时期一位普通青年颜滨的日记为中心,对其日常生活进行还原。颜滨日记记录了其工作、学习、恋爱、娱乐、人际交往等方面,为这段时期的上海史、民众史、物价史等研究提供了珍贵史料。本书以颜滨为锚点,不仅还原这一时期普通人眼中的上海,如政策、制度、物价、收入、社会状况等,还以颜滨为代表发掘普通民众的积极抵抗心态,这些日常生
美国人卫三畏(SamuelWellsWilliams,1812-1884)是最早来华的美国新教传教士之一,是早期中美关系史和中美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外交家,也是美国早期汉学研究的先驱者、美国第一位汉学教授。从1833年10月26日抵达广州,直到1876年辞去驻华使馆职务返美,在华生涯近43年,中国是他的第二故乡
《益世报》作为民国时期极富盛名的报纸,于1915年创立,1949年停刊。其发展大致可分为天津办刊时期、昆明办刊时期和重庆办刊时期。本书是对昆明《益世报》刊发文章的选辑,时间大致为1938年12月至1939年11月,分史学边疆民族时论四部分,总共收录百余篇文。迁往昆明后的《益世报》虽不如天津时期办刊时间长,但报道内容却异
本书以大量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珍贵历史图片为写作线索,将旧日影像的研究脉络与民国初年的历史紧密相连,给读者勾画了一幅跃然纸上的民国初年社会图景。跟随作者风趣的行文和一张张精心挑选的老照片,我们看到在时代交叉点上诞生的民国,它充满新生的气息,但却有各类势力的暗流汹涌;同时,还夹杂着新旧更替时期的尝试与阵痛。
本书以大量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珍贵历史图片为写作线索,将旧日影像的研究脉络与晚清历史紧密相连,给读者勾画了一幅跃然纸上的晚清社会图景:跟随作者风趣的行文和一张张精心挑选的老照片,我们看到古老王朝最后的余晖,那里集结着时代潮头的困惑与茫然、自救与奋斗;同时,还看到晚清日常社会的缩影和普通人的文化心态……在这里,有关晚
本书为汇集有关民国文献研究成果的学术集刊,在此之前已出版3辑,本次出版的为2024年第1辑(总第4辑),由国家图书馆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办公室编,择优收录论文十余篇,分为六个栏目。所收论文对民国文献的整理规范与保护、民国文献的整理与出版、民国文献数字化建设作、传记文献、经学文献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梳理与研究,旨在总结当
本书是一部介绍近现代中国文明的著作。全书以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49年为起止,从思想、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交通、艺术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对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的文明印痕进行梳理,再现了不屈不挠、英勇奋进的中国近现代文明史。本书的出版有助于向读者普及中国近现代历史文化知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本书聚焦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目标,着力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实践,基于编写组长期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基础上总结凝练而成。本书建构起12个具有历史逻辑和教育教学逻辑的教学专题,通过厘清专题地位、透析混合教学思路,从线上和线下混合教学两个模块详细的介绍专题教学具体的操作,突出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促进思想与行为的统一。本
本书以著名知识人为主角,展现大清衰亡和中国早期现代化,是目前第一本以人物而非事件为脉络的中国近现代史著作,也是第一本全面、立体、真实书写中国早期现代化的专著。内容严谨,史料丰富,论证充分,文史融合,语言生动,格式规范,创新地采用现代化“浪潮”说,原创地提出中国早期现代化三波浪潮,注重突出经世致用、大变局、现代化,“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