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由清代戴天章所撰的温疫著作,全书共4卷,另有附方1卷。其为吴又可《温疫论》的推广发挥本,主要论述病发于里的温热病的辨证论治,对伏气温病脉因证治的阐发有突出贡献。书中着重研究伤寒与温疫的辨证,特别是早期症状的鉴别,不仅提出温疫早期的诊断要点,并详述其常见证、疑似证、危重症、后遗症、兼夹证,对每证的病理、鉴别、主治方
《温疫论》是明末医学家吴又可所撰的我国第一部温疫病专著,对后世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全书分上、下两卷,系统论述了温疫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要点、治疗方法和具体的方剂药物等。同时,作者创立了“戾气”病因学说,强调温疫与伤寒完全不同,并提出了许多传统中医学理论中没有的观点,对于丰富和发展中医外感病学的理论
本书整理了王为兰、王大经、路志正、谢海洲、焦树德、裴学义、周乃玉等二十四位北京中医风湿病知名专家的医疗经验和学术思想,突出中医药治疗风湿病的特色和优势,注重临床实用。本书主要收录各位名家的医话、精彩医案、治疔经验、遣方用药经验,突出本大特色,密切结合临床实际,实用性强,对中医临床工作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傅青主男科》为清代医学家傅山所撰,是我国第一部以男科命名的专著。全书共两卷,分伤寒、火证、郁结、虚劳、痰嗽、喘证、吐血、呕吐、臌证、水证、湿证、泄泻、痢疾、大小便、厥证、癞狂、怔帅惊悸、腰腿肩臂手足疼痛、心腹痛、麻木、胁痛、浊淋等二十二门,涉及男科遗精、滑精、淋、浊、阳强、阳痿、肾子痛、偏坠等病种。另外,本书还收录了
《时病论》由清末著名医家雷丰所撰,书中所载时病为感四时六气之证,非指时疫。全书共8卷,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痃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为纲,集四时六气之病为目。每卷均罗列出常见疾病、拟用诸法、备用成方和临证医案,纲举目张,理法方药齐备。书末有附论13篇,论述了作
全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论述了肝病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问题;中篇论述了肝病的分类,肝病的辨证和临床的经验;下篇附《西溪书屋夜话录》评讲一文,以作为学习王氏治肝方法的参考。且论及胆腑理论和临床用药等相关问题,前后互阅,可相得益彰。
围绕临床诊治以及慢病管理过程中患者最关心的问题以及影响患者临床疗效的问题,以真实的临床故事及专业分析为抓手,以专业理论知识与通俗化解释为核心内容,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克罗恩病属于不死的癌症,需要长期维持治疗,患者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但无法找到客观、正确的答案。本书为患者提供规范、标准、客观、真实的科普知识,增加患者慢病自
本书从医家事略、学术思想、理论探幽、方药辨析、临证辨治撷英等方面,全面展示了龙祖宏教授学术思想的丰富内涵,可为中医药防治脾胃病提供临证用药思路,对提高临床疗效大有裨益。
《血证论》为清代医家唐宗海著,成书于1884年。唐宗海,字容川,四川彭县人,进士及第,缘于其父体弱多病而立志习医。其父患吐血、下血证,照各书施治无效,遂着意探索血证诊治。曾遍览方书,深得《内经》、仲景书之旨,在此基础上,研讨组合方药,“用治血证,十愈八九”,著成“理足方效”的《血证论》,弥补了此前血证理论和临床整治的空
本书共8卷,每卷1门,分为提纲门、内因门、外体门、上窍门、胸膈门、腹胁门、腰膝门、下窍门8类,每门罗列相应的若干病证。每病证之下按大意、内外因、外候、脉法、治法、用药、选方排列分别论述,其内容包括内科各种病证及部分五官疾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