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时间顺序梳理中国现代日记体小说演变的过程和特征。通过对民初通俗日记体小说兴起原因的考察,并综合西方思潮的涌入、传统文学自身的发展,探讨了民初日记体小说的文体特征;又接续研究五四精神与日记体小说的现代转型、后五四时代日记体小说的精神特质;同时探究20世纪30年代日记体小说的演变,根据社会形势的变化,日记体小说由对个
《诗毛氏传疏》三十卷,附《释毛诗音》一卷、《毛诗说》一卷、《毛诗传义类》一卷、《郑氏笺考证》一卷。清陈奂撰。此书对诗序、毛《传》一一疏释,广征古书,发明经义,多采东汉以前旧说。陈奂认为毛氏之学源出荀子,而善承毛氏之学者为郑众、许慎,故书中多引郑、许二家之言进行解说。同时,本书又大量吸收清代考据学成果,融会贯通,考订精详
本文在对刘庆邦作品文本细读的基础上,从中原之子刘庆邦的个体生命体验出发,以乡土与矿井入手,剖析刘庆邦笔下的弥坚的亲情、柔软的乡情和执著的矿井情。通过作品中底层景象的呈现、底层叙事中的复杂人性、底层叙事中的欲望叙事、底层叙事中的女儿国以及底层叙事中的美学风格与生命力度的研究,试图对刘庆邦五十年来的创作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
唐诗宋词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代表,标志着诗和词这两种诗歌样式达到的全盛时期,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了解这些古诗词,可以陶冶情操,让自己的精神世界更为丰盈。本书为图画版古代诗集,二维码有声读物,特邀郑州市人民广播电台读书频道主持人录音播讲。全书以“情”为主题,精选了比较有代表性的唐诗宋词,分为12个篇章,每个篇章选
《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shou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收录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以屈原为主。因《楚辞》阅读难度较大,篇幅较长,《陪孩子学楚辞》精选适合孩子阅读的经典篇目并大多进行节选,对内文中重点字词加以解释,并对疑难字词注音;译文、诗歌赏和配图,辅助小读者了解诗文内容,感受诗歌之美。
本书是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被遗蔽、被遗忘的江苏籍作家的再次重新挖掘,以及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某些江苏籍作家的再次重新阐释。全书在新历史主义观的指导下,依旧以作家作品论的形式呈现,选取了陈衡哲、平襟亚、曾虚白、徐蔚南、张闻天、周全平、李同愈、孙梦雷、汪锡鹏、叶灵凤、张天翼、葛琴、秦瘦鸥、杨绛、周楞伽、汪曾祺十六位作家,进行解
本书上下三十韵,每韵三则,计九十则,每则内容分三大板块:“声律”,标注汉字的平仄声,赏析对仗的韵律美;“经典”,深挖每一对韵文背后的历史典故;“读写”,将“读”和“写”趣味呈现。
全书分七讲,分别是:李杜望长安,嗜酒和炼丹,李杜之异同,浪漫和现实,遭遇网络时代,批评的左右眼,苦境和晚境。每一讲又分众多小节,每一小节分别处理一个议题,共计130小节。 李白与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高峰,两位天才诗人各以其旷世的创作力与魅力,而成为后世艺术家、诗人们隐形的榜样。张炜先生在本书中通过时代和生活的细节,走近
《杜詩學通史》由張忠綱主編、多人撰寫,分爲《唐五代編》《宋代編》《遼金元明編》《清代編》《現當代編》《域外編》六種,系統梳理自唐迄今、涵蓋中外的杜詩學發展歷程,探討杜甫對後世的影響、後世對杜甫的研究等重要問題。本書由趙睿才、劉冰莉、夏榮林撰寫,分上編亞洲杜詩學史和下編歐美杜詩學史兩部分,大體以地域爲單位,以文獻爲依據,
评论集《我们为什么需要诗歌吴重生诗歌艺术评析》分为六辑:《大家寄语》《心灵之笛》《致信太阳》《捕星赏月》《围观太阳》《燃烧乡情》。全书收录了80多篇包括谢冕、吴思敬、吉狄马加、邱华栋、施战军、邓凯、张清华、霍俊明等著名作家、诗人、诗歌评论家对吴重生近些年发表的数百首新诗的评论文章。这些已经公开发表的文章,从思想和文化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