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译丛·蒙古帝国的兴亡(套装上下册)》一部全球范围内欧亚史、蒙古史顶端学者——日本京都大学杉山正明教授有关蒙古帝国历史的精彩铺陈,杉山关于蒙古帝国兴亡历程的研究精华。
本书由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合编,为2013年12月2日至5日,在中山大学举办的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第十六次年会暨岭南民族文化学术研讨会的论文结集,收录专题论文38篇,围绕族群源流、文化内涵、考古研究三个主题探讨百越民族文化源流特别是岭南地区民族文化的考古新发
慕容鲜卑及其所建诸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少数民族及政权,它承上启下,对此后的北朝历史有深远影响。李海叶编写的《慕容鲜卑的汉化与五燕政权十六国少数民族发展史的个案研究》分五个部分,从一个较长时段考察了慕容氏民族国家的建立、发展,与东部鲜卑及其它北方部族的融合、最后融入中原汉族社会的过程。本书对前人研究中较少涉及的东部鲜
《嬗变与重构:新媒体语境下侗族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变迁研究》综合运用了民族学、传播学、文化生态学研究方法,以湖南侗族为主要研究对象,首次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湖南侗族地区新媒体发展现状,探讨了新媒体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的关系,总结了新媒体时代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性建构的方式与特点,归纳了新媒体影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性建
本书共包括两部分:一是清代藏文历史文献,书中按体裁类别研究了藏文历史文献的编纂旨趣、方法、形式与内容等,并对其史料价值予以论述;二是清代汉文藏学历史文献,清代内地人士对西藏了解经过了由浅入深的过程,故而本书稿对之分阶段研究,分析了不同时期清代汉文藏学历史
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畲族在其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了独特而丰富的畲族伦理。对畲族伦理特质的考察必须要探讨影响和制约它形成和发展的根源和条件。通过剖析这些根源和条件,展现畲族伦理的独特魅力。本书基于以上视角,阐述畲族的传统伦理和现代变迁
本书稿是对门巴族珞巴族非遗保护及旅游开发的研究。内容包括西藏非遗保护的历程及多个个案:尼洋阁藏南文化遗产博物馆、勒布沟模式、窦玉-准巴模式、南伊沟旅游开发、墨脱县限制性旅游等,讨论门巴族珞巴族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有机结合,提供了大量田野调查资料,具有学术价值和指导实践的意义。
由阎丽杰所*的《满族审美文化研究》从美学、文化学的角度对满族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进行了学理上的梳理,主要研究对象包括满族诗歌、故事、小说、神话、满族说部、萨满神歌、岔曲、八角鼓、子弟书等文本,进而研究满族的审美思维、社会美、自然美、形式美、美学范畴等有关满族美学方面的问题,从中探求总结满族美学规律。满族文学艺术具有独特的
《张锡禄学术文选南诏与白族文化/学术名家文丛》对大理国历史文化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其大量涉及了唐宋时期西南边疆民族史的研究。就以一种非常特殊的流动状态流传于世,其历史、文化积淀常常呈现出颇为复杂的状态,故其内涵多具不确定性,表现出多重指向的特征。本稿具有很高的学术性。提供广大读者研究和借鉴。
《藏族》是由国家民委文宣司和辽宁民族出版社共同策划的的一套面向广大读者的大型民族知识普及读物。《藏族》意在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展现藏族历史文化,宣传党的民族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