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研究内容包括琉球问题、近代日本大陆政策等,对近代日本外交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深入分析,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书回顾了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日本外交与中日关系,探讨了孙中山与日本的关系,辛亥革命时期的日本外交,阐述了九一八事变与伪满时期的日本外交,并介绍了美国的对日政策与民主改革。
本书在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历届日本领导人的东南亚政策演说、日本与东盟首脑会谈、会议、答记者问等日文材料,结合日本防卫省防卫研究所、和平·安全保障研究所以及日本问题研究所等日本智库的相关建言和报告书,完整客观再现了日本东南亚安全政策脉络,同时这些翔实性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后来者提供参考资料,为后续相关
本书以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国际专题班学员对国际问题的研究为依托,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问卷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学员对当前国际问题的看法;第二部分共选录学员论文17篇,具体包括10篇集体论文和7篇个人论文;第三部分归纳总结了学员的“两带来”问题。
欧洲联盟是一个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于一身的国家集团,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大作用。成员国将本国的部分主权让渡给联盟的领导机构,以便领导机构制定和实施联盟层面的共同政策。目前,欧盟一体化的深化和扩大仍在进行中。本书是在第一版的基础上,结合海外调研搜集到的资料,对原书内容补充了新的资料和数据。全书共分五章,介绍了欧盟的
本书以“在什么条件下,国际河流水资源分配问题会产生合作”为研究问题,通过运用结构与行动者互构理论,首先分析了水权争议是规范竞争对流域国家建构的结果,显示了社会结构对行动者的影响。继而,通过在结构与行动者之间插入一个新的层次,即流域的水关系历史,分析流域文化、身份以及流域历史记忆所构成的流域关系对社会结构的形成与行动者的
美国外交何以崩溃?全球领导力何以消失?美国外交为何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伍迪·艾伦之子罗南·法罗从外交官转变成调查记者,采访了从亨利·基辛格到希拉里·克林顿、再到雷克斯·蒂勒森在内的所有在世的美国国务卿。用亲身经历揭露美国外交内幕,解密美国外交中的战略短视,透析美国历史上影响最为巨大、最令人不解的转变之一。
本书旨在从全球政治和国际关系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国际组织这一国际社会日益重要的新兴角色,主要涉及有关国际组织的基本知识、重要事实以及理论观点,理解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的运行和特点、作用及影响;在此基础上,深入认识中国与国际组织互动关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首先,本书将国际组织本体作为分析对象,考察国际组织的发展脉络、尤其是
“安理会授权使用武力”是指安理会因某一安全情势的需要授权会员国采取武力强制措施,是联合国在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武力使用方式。这种方式虽然符合《宪章》的宗旨,但并不完全契合集体武力的原则和要求,因此在合法性上存在着争议。安理会发布的授权使用武力决议文本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措辞模式,一些措辞如“采取一切必要
本文是国内首部对战后日本非洲外交进行系统性研究的专著。非洲是中国外交的支点,本文尝试对战后日非关系发展脉络进行梳理,探讨日本对非洲外交的行为模式,并尝试以国家身份理论对其行为逻辑进行阐释。本研究发现,作为外交政策深受外部因素影响的国家,随着国际局势的演变,战后日本的对非外交经历了酝酿、形成、调整的变化过程。 战后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