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学集刊》第七辑,以“道家的生命智慧:身体、精神和养生”为主题,以生命意识为抓手,发掘道家对个体生命、社会生活、自然秩序以及身心健康等重要问题的思考。本辑共收录王中江、陈赟、郭梨华、程乐松、尹志华等19位学者的19篇文章,主要内容包括道家的生命智慧、《老子》的文本与义解、黄老道家养生观的多重维度、诠释视域下的唐宋道
有没有一种关于财富的哲学能引领我们走上财富正道?只有认清了财富来源的本质,才能找到获得财富的根本途径。 本书以儒学为切入点,将经济与文化跨界融合,引出大众普遍关注的财富话题,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部文化普及读物。通过与国内儒学领域的知名专家进行对话,以访谈交流、一问一答的形式,将儒家经典及儒
这是一本详细解读庄子思想的书。作者认为《逍遥游》有两种逍遥:有待逍遥与无待逍遥;《齐物论》有两种齐物:现实主义齐物与浪漫主义齐物。有待逍遥与现实主义齐物,体现了庄子思想的现实关怀和对社会的理性思考;无待逍遥和浪漫主义齐物,则是庄子的思想漫游,追求思想的绝对超越,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既现实又浪漫的庄子。本书逐句解读文本,深入
本书除导论和结语外,共六章,内容包括:孟子德性思想的历史渊源、孟子德性道德观的基础、孟子道德体系的建立、孟子德性思想的情理精神、孟子反躬内求的道德修养、孟子德性思想的政治实践。
作者在尊重先贤时哲和原文含义的基础上,采取意译的方式,对一些语句重新断句,对一些标点符号进行新的标注;运用阐释学的原理和方法,把孟子放在中国文化史和孔孟思想史中进行哲学、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和美学等视域进行多维研究,多角度挖掘孟子思想的历史价值和现代多维价值。通过由果溯因,沿波讨源,为中国文化自信寻找中国文化发展的内
《论语释义》是青年学者李瑾全新注解儒家经典《论语》的作品。本书主要特色是观点新、体例新、路径新。作者认为,在中国文化脉络谱系上,孔子第一个将学和人统一起来,学是什么,大而化之地说是一种主体觉醒和个人自由。在孔子这里,学即人,人即学,学是区别他者的核心之德,也是自我完善的必然途径。学是《论语》阐释的核心概念,正是由于孔子
《孟子》位列四书之一,长于论辩、文气磅礴,两千年来家传户诵,深刻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内核,更留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虽千万人,吾往矣等名句,警醒、激励了古往今来无数有为之人。 樊登博士反复钻研《孟子》多年,颇有心得,成功打造了现象级课程樊登讲《孟子》。《人生的底气》以课程为基础,选择与我们的日常最切近的内容
《2023修身日历》融书法、美术为一体,以富有中国符号特色的艺术风格展现内容。其中,每日一句的四书名句出自历代名家之手,如第一季度的《大学》《中庸》的名言楷书选自有明代柳公权之称的姜立纲;第二和第三季度的《论语》中的书法选自集合唐代中期优秀书法家完成的《开成石经》的版本,以及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四库全书
本书属典籍整理类著作,共二十卷,是对《周易》经、传全文的注释。作者尚秉和先生为晚清至民国时期著名易学家,继承了易经研究象数学的传统,重在以象释《易》。本书把古人常用的重要卦象从繁多的典籍中筛选出来,并加以厘订,以便于学者使用时有所遵循。通过对卦象归纳整理
易学哲学思想、审美观念对中国诗学的影响也渊源有自,关乎根本,而为数不少的在中国诗歌史变革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诗人也精通易学,并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其运用到理论总结、创作实践,以及文学批评中。本书以易学家兼诗论家为研究对象,探究其易学思想,讨论其易学思想对其诗学理论之影响,寻求诗学之理性逻辑和审美方法。在研究维度上,以探讨易学观